作圣有奇功,谁知在蒙养。
宣尼赞周经,妙旨存彖象。
千年紫阳翁,人文再宣朗。
工夫益精密,为我重指掌。
迂愚抑何幸,久矣绝群想。
果行复育德,服膺未云爽。
兹焉得佳名,悠然惬幽赏。
时至一濯缨,无言道心长。
作圣有奇功,谁知在蒙养。
宣尼赞周经,妙旨存彖象。
千年紫阳翁,人文再宣朗。
工夫益精密,为我重指掌。
迂愚抑何幸,久矣绝群想。
果行复育德,服膺未云爽。
兹焉得佳名,悠然惬幽赏。
时至一濯缨,无言道心长。
这首元代诗人安熙所作的《封龙十咏(其七)蒙泉》诗,以“作圣有奇功,谁知在蒙养”开篇,巧妙地将圣人成圣的非凡功绩与启蒙教育的深远意义联系起来,体现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诗中引用了孔子赞颂周礼的经典,强调了《周易》中“彖象”的妙旨,即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可以达到提升个人修养和国家文明的目的。
接着,诗人提到宋代的理学家朱熹(紫阳翁),认为他再次弘扬了人文精神,使得教育方法更加精细,便于人们理解和实践。这反映了对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尊敬,以及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诗人自谦为“迂愚”,却有幸在这样的时代接受教育,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他强调通过实际行动践行道德,培养品德,即使心中有所疑惑,也愿意深入学习和领悟。
最后,诗人表示在蒙泉这个地方,得到了美好的名声,心情愉悦,仿佛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他提到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像洗涤帽子一样净化心灵,表达出对内心平静和道德追求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教育的力量,还体现了个人对道德修养和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青山白云里,旷然露平陆。
峰峦森远近,涧溪罗屈曲。
辛丑杪秋中,相基蒙吉卜。
明年闰月冬,于焉结新屋。
癸卯建未初,移居遂所欲。
藩篱虽未稠,斗室聊自足。
露坐天宇凉,语笑偕僮仆。
共想古昔来,谁人此曾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