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嫁与罗,不复随风波。
罗得浮山大,峰馀四百多。
浮山嫁与罗,不复随风波。
罗得浮山大,峰馀四百多。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合欢曲》第三首中的片段,以“浮山嫁与罗”开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浮山嫁与罗,不复随风波”的诗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浮山比作女子嫁给了罗,象征着一种稳固和安定的状态,不再随波逐流,寓意深刻。
接着,“罗得浮山大,峰馀四百多。”这两句进一步展开画面,描述了罗得到浮山之后,浮山的庞大与壮观,山峰众多,景象壮丽。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隐含了诗人对坚定与力量的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被妥善珍藏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对稳定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赞叹,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蜡梅吾甚爱,园种未能多。
旋去东南竹,新添二十窠。
离家俄半月,放蕾想盈柯。
前日丁宁句,花神记得么。
世上曾谁歌白雪,慨叹风人声屡咽。
旋虫时叩岂无闻,尽发宫商方应节。
江西源正非旁流,文清诗名不易收。
师承吏业特馀事,一门玉律誇中州。
了知着脚最高处,不局晚唐脂粉路。
涪翁时异屹相望,龙勺彝樽满堂聚。
昔人词赋上三都,未必献纳裨皇居。
且今司刑掌邦赋,羔羊化行无诈狙。
孤生奚贪刍豢说,一饭跏趺诸想灭。
案头何用宝传灯,自有公家论语说。
贪閒常怕拆人书,今日开缄病巳无。
数纸云情动金石,一篇天籁集笙竽。
心交物类相感志,愿在衣冠盛事图。
稍稍斯文振吾党,快来青鬓躐华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