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谁歌白雪,慨叹风人声屡咽。
旋虫时叩岂无闻,尽发宫商方应节。
江西源正非旁流,文清诗名不易收。
师承吏业特馀事,一门玉律誇中州。
了知着脚最高处,不局晚唐脂粉路。
涪翁时异屹相望,龙勺彝樽满堂聚。
昔人词赋上三都,未必献纳裨皇居。
且今司刑掌邦赋,羔羊化行无诈狙。
孤生奚贪刍豢说,一饭跏趺诸想灭。
案头何用宝传灯,自有公家论语说。
世上曾谁歌白雪,慨叹风人声屡咽。
旋虫时叩岂无闻,尽发宫商方应节。
江西源正非旁流,文清诗名不易收。
师承吏业特馀事,一门玉律誇中州。
了知着脚最高处,不局晚唐脂粉路。
涪翁时异屹相望,龙勺彝樽满堂聚。
昔人词赋上三都,未必献纳裨皇居。
且今司刑掌邦赋,羔羊化行无诈狙。
孤生奚贪刍豢说,一饭跏趺诸想灭。
案头何用宝传灯,自有公家论语说。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镈的作品,名为《次韵曾侍郎》。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借用音乐和诗词创作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中“世上曾谁歌白雪”一句,直接点出了杜甫的《绝句》,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于前人文学成就的崇敬与回应。紧接着,“慨叹风人声屡咽”表达了对历史上的诗人和他们作品中流露出情感的深刻理解。
“旋虫时叩岂无闻,尽发宫商方应节”则是说到了音乐的层面,提及古代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在特定的时节被演奏出来。这里作者可能是在强调文学与音乐的相通性,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和继承。
“江西源正非旁流,文清诗名不易收”则是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以及对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的尊重。这里的“江西源”可能是指特定的地域文化,或是象征性的用语。
“师承吏业特馀事,一门玉律誇中州”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所处的文学家族和学术传统的自豪,以及这种传统如何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这里的“一门玉律”可能是指诗歌中的严谨规范。
“了知着脚最高处,不局晚唐脂粉路”则是在强调个人对于文学发展历程的认识,特别是对晚唐时期文学风格的批判态度。这里的“不局”意味着作者并不仅限于某一时期或流派,而是有更广阔的视野。
“涪翁时异屹相望,龙勺彝樽满堂聚”描绘了一种盛世景象,其中包含了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赞美。
接下来的“昔人词赋上三都,未必献纳裨皇居”则是在讨论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一定是为了迎合统治者而创作的,这里体现了作者对于真实性和艺术独立性的追求。
“且今司刑掌邦赋,羔羊化行无诈狙”表达了对当时文人在朝廷中担任职务,参与国家大事,同时保持其文学创作上的纯粹和真诚的期待。
最后,“孤生奚贪刍豢说,一饭跏趺诸想灭。案头何用宝传灯,自有公家论语说”则是在反思个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位置,以及对于知识和智慧传承的态度。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个人成就与公共传统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文学素养、历史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艺术与精神传统的深切关怀。
阶前砌下新凉,嫩姿弱质婆娑小。
仙家甚处,凤雏飞下化成窈窕。
尖叶参差,柔枝袅娜,体将玉造。
自川葵放后,堂萱谢了,是园苑、无花草。
自恨西风太早。
逞芳容、紫围绯绕。
管里低昂,篦头约略,空成懊恼。
圆胎结就,小铃垂下,直开临□□凡间谪堕,不如西帝,曾关宸抱。
麦场桑陇,道都是、六代宫城遗迹。
梦里江山经几觉,还似堠旁征驿。
燕去燕来,花开花谢,那个成端的。
人烟牢落,晚风何处羌笛。
堪叹挥泪新亭,算兴亡莫补、万分之一。
到我凭阑,休更向酒畔,是今非昔。
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难得。
伤心残照,塔尖遥露秋碧。
四十君王,三百载间,兴亡一家。
叹幕府峰高,生涯社燕,胭脂井暗,富贵飞花。
山骨呈羞,江声带恨,磨尽英雄岁月赊。
君知否,是枋头灞上,著数全差。
倚空长剑吁嗟。
奈争战年来似乱麻。
但苍陵古冢,白杨啼鴂,荒园废沼,青草鸣蛙。
旋盖东南,风涛天堑,难比兴亡隙地些。
休凝伫,望长安路杳,夕照愁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