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释迦出山画像赞》
《释迦出山画像赞》全文
宋 / 释德洪   形式: 赞

遍大海味,具于一滴。尽法界身,足于纤埃。

伫思则灯王之座不能入毗耶之室,敛念则弥勒之门弹指即开。

惟我鼻祖,释迦和尚。初出雪山,即示此像。

以百千亿微尘数身,九十七大人之相。

顿入毫端三昧,而幻此一幅之上。

垂手跣足,顶螺颔丝。超然静深,出三界痴。

如浩荡春寄于纤枝,如清凉月印于盆池。

镂冰琢雪,我作赞词。关空锁梦夫,子其牢蓄之。

(0)
鉴赏

这首《释迦出山画像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对释迦牟尼佛出山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对宇宙与个体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佛的形象与自然界的元素相结合,如“遍大海味,具于一滴”、“尽法界身,足于纤埃”,表达了佛法的广大与细微并存,以及宇宙万物与个体心灵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灯王之座”与“毗耶之室”的对比,“弥勒之门弹指即开”的描述,展现了佛性在不同情境下的显现与深入。

诗中的“鼻祖”、“释迦和尚”等称谓,强调了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始祖的地位。而“初出雪山,即示此像”则暗示了佛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时刻。接着,诗人通过“百千亿微尘数身,九十七大人之相”描绘了佛的无量身相,体现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顿入毫端三昧,而幻此一幅之上”则表达了佛的智慧能够深入细微之处,创造出艺术作品,以此传达佛法的精髓。最后,诗人以“垂手跣足,顶螺颔丝”描绘了佛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佛的慈悲与谦逊。

“超然静深,出三界痴”则揭示了佛的境界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诗人将佛比作“浩荡春寄于纤枝,清凉月印于盆池”,形象地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如同春日之生机与月夜之清凉,能够滋润人心,净化心灵。

“镂冰琢雪,我作赞词”表达了诗人对佛的赞美之情,如同雕刻冰霜与雪,精细而庄严。最后,“关空锁梦夫,子其牢蓄之”则是对读者的劝勉,希望人们能珍惜这份智慧与慈悲的启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中对生命、宇宙和自我超越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的崇敬与赞美。

作者介绍

释德洪
朝代:宋   生辰:1089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你喜欢

宿柳塘

群鸦飞渐少,驱车投山阿。

茅屋映棕榈,夕阳影婆娑。

霜枫无片叶,倒挂青青萝。

夜深山更幽,门外喧谁何。

天地方流血,得非战鬼多。

细听乃人声,县官自催科。

挥鞭凌石齿,俨如雷霆过。

孑遗无定魂,相视涕滂沱。

(0)

嘉州留别子弟辈

旋车风鹤际,别舸露葭前。

今夕称游子,春光忆隔年。

莱庭怀舞彩,衡赋欠《归田》。

饕禄非吾事,殷勤北雁传。

(0)

江上与彦远别

天涯兵动惜分携,人去虔州路更西。

试看山中红叶下,五溪秋热鹧鸪啼。

(0)

吴郎南征赋别

功名凭燕颔,三十佩吴钩。

天地看横角,风尘避短裘。

还家如出塞,多难贱封侯。

自古磨崖绩,书生据上头。

(0)

秋怀·其二

霜气饱黄花,霞光醉白鸟。

山高秋复高,秋逐烟与草。

物性相因缘,谁能割昏晓。

我心同孤月,淡荡寄天表。

不夜魄常圆,无云风自扫。

秋色本自如,何劳费幽讨。

世人贵耳目,漫羡素娥皎。

蹑梯上广寒,不识门前道。

惆怅月中人,银丸弄空藻。

(0)

焦山·其四

出郭来差远,凭高望独深。

江分神禹迹,海见鲁连心。

密竹藏金像,回流灌石林。

拟寻幽绝处,却诵《白头吟》。

(0)
诗词分类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诗人
成廷圭 郑善夫 李锴 童轩 张翥 陶安 孙觌 释绍昙 耶律铸 姜特立 郑真 王渐逵 曾丰 石宝 王圭 徐庸 李流谦 凌云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