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讲弥陀经十遍。孤山疏钞频舒卷。
事理圆融文义显。多方便。到头只劝生莲苑。
本性弥陀随体现。唯心净土何曾远。
十万程途从事见。休分辨。临终但自亲行转。
曾讲弥陀经十遍。孤山疏钞频舒卷。
事理圆融文义显。多方便。到头只劝生莲苑。
本性弥陀随体现。唯心净土何曾远。
十万程途从事见。休分辨。临终但自亲行转。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可旻的《渔家傲·其一》中的赞净土并序部分。诗中表达了对佛教净土宗的信仰和赞美,净土宗主张通过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达到涅槃解脱。
"曾讲弥陀经十遍" 表示作者熟读《弥陀经》,这部经典是净土宗的重要依据之一,讲述了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及其所在的极乐世界。"孤山疏钞频舒卷" 说明作者在偏僻的山中研习佛法,疏钞即注释经典,显示出作者对佛学的深入研究。
"事理圆融文义显" 指的是佛教中的“事”和“理”两方面都能圆融无碍地理解,既包含了佛教的理论也包括了实践。"多方便" 是指佛法中的种种方便之门,以帮助众生解脱。
"到头只劝生莲苑" “莲苑”喻指净土,诗人在这里强调最终还是要劝导众生求生净土。"本性弥陀随体现" 表达了净土宗“信愿持名”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念佛来实现自性的觉悟和与阿弥陀佛的合一。
"唯心净土何曾远" 强调了净土是由心所造,心净则土净,不需要外求。"十万程途从事见" 这里形容修行之路漫长,但通过念佛可以直接见到极乐世界。
"休分辨" 呼吁人们放下分别心,不要过度纠结于形式和理论。"临终但自亲行转" 在临死之际,作者劝导自己和他人要亲身实践净土法门,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弥陀经》的熟练掌握,以及对佛教理论与实践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作者对于净土宗信仰的坚定和赞美。
夹路山重复,参天树老苍。
一区成小市,数埒引温汤。
洗沐同幽客,餔餐就梵坊。
未输朝市子,斗酒得西凉。
缟带横秋匣,寒流烱暮堂。
风尘如未息,持此奉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