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历新颁岁欲徂,分茅四国望仍孤。
空烦补牍臣为咈,喜见从绳帝曰都。
日下无彊申祝颂,殿中有制已传呼。
近臣此际辞供奉,带砺衔将玉诏敷。
御历新颁岁欲徂,分茅四国望仍孤。
空烦补牍臣为咈,喜见从绳帝曰都。
日下无彊申祝颂,殿中有制已传呼。
近臣此际辞供奉,带砺衔将玉诏敷。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官员韩日缵在壬戌夏五月,作为乐安王的封使,前往秦藩参加庆典时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皇恩的感激与对君主的忠诚之情。
首联“御历新颁岁欲徂,分茅四国望仍孤”,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背景——新历颁布之际,国家四境的期望依旧孤独,暗含着对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一种期盼。
颔联“空烦补牍臣为咈,喜见从绳帝曰都”,表达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对君主决策的喜悦。补牍,指补充文书,这里比喻臣子为君主分忧;从绳,即遵循君主的旨意行事,体现出臣子对君主命令的服从与执行。
颈联“日下无彊申祝颂,殿中有制已传呼”,进一步描绘了臣子在君主面前表达敬意与祝福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君主的权威与影响力。
尾联“近臣此际辞供奉,带砺衔将玉诏敷”,则以近臣的身份,表达了在特定时刻辞去供奉职位,准备接受君主的诏令,体现了对君主命令的遵从与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官场中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敬畏,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深切期盼。
久思庐山游,忽至左蠡曲。
倚船初一望,秀色溢我目。
百里堆翠黛,千峰矗寒玉。
阴云知我来,收敛入山腹。
须臾变光景,尽出一山绿。
宛如几案间,青铜铸岩谷。
又如墙壁上,古画挂图轴。
水光晚苍茫,风气秋肃穆。
明朝南康岸,舣棹陟山麓。
欢喜不自持,一杯醉醽醁。
艺祖开基登九五,驾驭群雄走龙虎。
五十馀年到章圣,将帅名臣犹接武。
王家再世蒙休光,父子继踵仍腾骧。
我从诸孙见画像,绝世风骨何堂堂。
隋国令公温如玉,方口丰颐秀眉目。
典刑犹在想可知,骨肉都匀肥不俗。
小令公为隋国儿,比之乃父加瑰奇。
凛然满面英豪气,犹有酣战骁雄姿。
百年神隽今已矣,貌向丹青尚如此。
虎头不用著三毫,燕颔须教飞万里。
屹然立向庙堂间,可使边人毛骨寒。
千载长存麒麟阁,当年肯著鵔鸃冠。
人物于今宁复有,奇庞谁是功名手。
獐头鼠目休求官,归作山中耦耕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