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桥月夜箫声,好向此间听取;
一再鼓湘灵瑟韵,如从天上飞来。
廿四桥月夜箫声,好向此间听取;
一再鼓湘灵瑟韵,如从天上飞来。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湖南会馆戏台在月夜下的独特景象与氛围。首句“廿四桥月夜箫声”,巧妙地将扬州著名的廿四桥与月夜箫声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场景。廿四桥本就以月色之美著称,加之箫声的悠扬,更添了几分雅致与浪漫。
次句“好向此间听取”,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场景的欣赏与向往,邀请读者一同沉浸在这样的美好之中。通过“听取”二字,不仅强调了听觉的享受,也暗示了情感的共鸣。
紧接着,“一再鼓湘灵瑟韵”,进一步深化了音乐与情感的交融。湘灵瑟,古代传说中湘水之神所弹奏的乐器,其音韵高洁,常被用来象征高雅的艺术或超凡脱俗的情感。此处以湘灵瑟韵形容戏台上的音乐,既突出了音乐的美妙,又赋予了它一种超越世俗的意境。
最后,“如从天上飞来”,用比喻的手法,将音乐的美妙与神圣感推向极致。仿佛那些音韵并非人间所能创造,而是从天际飘然而至,充满了神秘与崇高的色彩。这种描述不仅赞美了音乐本身的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艺术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由衷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扬州湖南会馆戏台月夜音乐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自然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以及对艺术之美的深情礼赞。
重闱萱悴。守零丁孤鹤,期延华脉。
撤手人天千万里,衣德书香谁述。
药圃将雏,糠灯翼卵,一发千钧责。
鹃啼霜冷,几多心事难白。
却喜秀挺孙枝,留贻片石,交付知珍惜。
记取传家承赐砚,莫负先灵凭式。
海月销金,溪云割玉,铭蚀苔花碧。
范乔遗典,令人回首萧瑟。
世间尽作春婆梦,乱吹俗尘如障。
险处回头,忙中转手,放下乾坤苍莽。清溪无恙。
且料理吟筒,别寻幽赏。
此境无人,四围凉碧露禅嫦。浮波浸空滉漾。
正天风破曙,斜月犹朗。
擪笛寻鸥,移家伴鹭,尽许孤情结想。寒云欲荡。
剩耿耿银河,流星三两。远听琼闺,捣衣砧杵响。
烛明香炷。正烧灯时序。一桁湘帘透疏雨。
值午餐传后,酉饮醒时,好安排、槐火松炉烟缕。
沧浪遗迹在,分得新泉,唤取鸦头试春水。
小瀹旗枪,檀口香生,细领略、兰芽蕙蕊。
且贮向哥窑,到更阑、■消渴情怀,吹箫伴侣。
花气通帘,桐阴落几,晴斋校罢虫书。
小坐微吟,罗衣检试秋初。
墨痕犹艳新纨扇,旧题诗、凉思何如。
问年年、断句零笺,一半模糊。
閒心记取蓬山影,但情和水远,意比云孤。
芳信天涯,多应雁字来疏。
星河牛女还逢闰,料人閒、醉梦醒无。
倚西风、暗数良辰,漏箭铜壶。
怪琵琶促拍,诉幽恨,总缠绵。
听塘外轻雷,花梢骤雨,拨断凄线。无端。
惯萦倦耳,又虫吟、细雨媚凉天。
旧思空随雁后,新愁知到鸥边。霜前。蒲柳惜凋残。
病叶荡栖烟。问西施舞罢,入时眉样,颦黛谁妍。
团团。素纨扇小,画芙蓉、一例到秋捐。
算是芙蓉画里,飘零不损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