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不厌屠苏小,世界曾将一粟包。
旧衲每于闲日补,定钟常带暮烟敲。
苔当石缝缄虫穴,藤上林梢结鸟巢。
不是逃名湖海客,谁家物外结清交。
高人不厌屠苏小,世界曾将一粟包。
旧衲每于闲日补,定钟常带暮烟敲。
苔当石缝缄虫穴,藤上林梢结鸟巢。
不是逃名湖海客,谁家物外结清交。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尹廷高的《赠僧粟庵》,通过对僧人的日常生活和居所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僧人超然物外的境界和高尚品格。首句“高人不厌屠苏小”,赞美僧人即使生活简朴,也能从中找到满足,对屠苏这样的寻常之物也能欣赏其细微之美。次句“世界曾将一粟包”进一步强调僧人的生活态度,即使面对世界的纷繁复杂,也能在微小的事物中找到生活的真谛。
第三句“旧衲每于闲日补”,写僧人在闲暇时光修补破旧的僧袍,体现了他的勤俭和对修行的专注。第四句“定钟常带暮烟敲”,描绘出僧人按时敲响暮钟的场景,象征着生活的规律和内心的宁静。
第五、六句“苔当石缝缄虫穴,藤上林梢结鸟巢”,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僧人生活环境的静谧与和谐,虫穴藤巢都与僧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展现出僧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
最后一句“不是逃名湖海客,谁家物外结清交”,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敬佩,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世俗之外结下真正的清净友谊。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赞扬了僧人的生活态度,也寓含了诗人对超凡人格的向往。
物生宇宙间,巨细统有宗。
鳞虫三百馀,厥长称维龙。
滃雾弥六合,神渊閟千重。
维时赤鲤公,坐制纤鳞穷。
纤鳞何足言,什百来追踪。
亦有横江鳞,望洋丧其雄。
于于圉圉然,等辨殊卑崇。
一鳜掉头去,恝然若将终。
三公不易介,谁谓惠不恭。
鲁生陋汉仪,商皓婴秦锋。
行吾之所安,匪以惊愚庸。
又如秦汉后,俗学千载同。
卓哉无极论,上配禹孟功。
吾言聊自警,毋诮惟少通。
湖浅霜雁寒,天高老龙蛰。
悠悠瀛海间,时运递消息。
黄钟一龠回,槁瘁亦敷泽。
茹茅趣连征,墐户同一辟。
向来屯阴地,有果终不食。
存之乃天意,斯道古根极。
公论无消磨,物情自喧寂。
喧寂安足计,秋云卷无迹。
请公护景光,春事勤种植。
明朝揆初度,万象好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