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中只方丈,恰称幽人住。
枕上悉渔经,门前空钓具。
束竿时倚壁,晒网还侵户。
上浻有杨颙,须留往来路。
庵中只方丈,恰称幽人住。
枕上悉渔经,门前空钓具。
束竿时倚壁,晒网还侵户。
上浻有杨颙,须留往来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简陋庵中生活的情景。"庵中只方丈,恰称幽人住"表明庵室狭小,但正好适合追求清静生活的隐者居住。"枕上悉渔经,门前空钓具"则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对渔经(指渔家之法,即打鱼的技巧)的研究和对钓具的留存,但却是空置未用的状态,这反映出诗人虽然准备着从事捕鱼生活,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去做,保持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
"束竿时倚壁,晒网还侵户"进一步描绘了隐者的日常生活,他们有时会将渔竿靠在墙边,而晒制好的鱼网竟然侵入到室内,这些细节都显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颓废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上浻有杨颙,须留往来路"则是对外界的一种关照和提醒。诗人可能是在告诫自己或他人,在通向庵室的小径上,有着可以供人休息的杨树之阴,应当保留这些来往路径,以便未来自己或他人的漫步。
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远别欲无寐,细论谁有酒。
今当作剧县,君意亦乐不。
江湖吏道僻,岁月民劳久。
救之敝精神,自爱终袖手。
要中名甚美,用意物所咎。
君观兰桂林,馀茂及樵槱。
移根托客土,颜色非故有。
赠言几满车,一字堪皓首。
于焉但裁择,对越二三友。
诸贤在当路,公论在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