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咏史十二首·其四》
《咏史十二首·其四》全文
明 / 释函是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天命邈难谌,仁暴恒相持。

汉室至桓灵,国祚亦孔衰。

既生刘豫州,又生操与丕。

挟主令天下,荀郭多从之。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

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

仁人之用心,尽瘁以死期。

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

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

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

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

曷求所从来,毋为昧当时。

(0)
鉴赏

此诗《咏史十二首(其四)》由明代诗人释函是创作,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比,探讨了仁义与权力、忠诚与背叛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天命邈难谌”引出对命运的深思,接着“仁暴恒相持”点明仁慈与暴力在历史舞台上的对立。汉室衰微,桓灵二帝的统治,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随后,诗人提到了刘备、曹操、曹丕等历史人物,他们或挟持皇帝号令天下,或辅佐君王,展现了不同政治势力的崛起与消亡。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和刘备(此处的“使君”可能指刘备)智慧的自信,认为他们的判断不会被欺骗。接下来,“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则借用了诸葛亮(卧龙)的例子,暗示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也应保持战略的明智,不轻易与之对抗。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表达了对时机与行动的思考,如果时机未到,即使忙碌也难以取得成功。诗人强调了仁人之心的重要性,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可能暗指战争规模宏大,但最终却受到嘲笑,讽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提到法正(孝直)的早逝,以及家族成员间的难以调和。接下来,“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赞扬了诸葛亮的威严,同时也指出南方地区在政治格局中的局限性。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提到了魏延的悲剧,他虽有才能却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最后,“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描述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仲达)无法窥探其真正意图,表达了对诸葛亮智慧的敬佩。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总结历史经验,指出道德与昌盛并不总是一致的,古今皆有叹息与反思。最后,“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表明即使是奸诈之人也能有所成就,而圣贤也会有疑惑,体现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权力、智慧、道德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作者介绍

释函是
朝代:明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余徙松原泰和张秋泉代余督治八旬乃返酬以是诗·其一

横流居尽折,别业晚仍移。

得遂庞公隐,深惭鲍叔知。

梓人挥凿处,圬者食功时。

屋漏能无愧,将何报所期。

(0)

将游庐山别尹道舆樟墅

非无八口计,其奈一身衰。

念与古人远,羞为儿女悲。

御风随所往,归日尚难期。

不用伤流滞,家庭自有师。

(0)

题陈抟睡图

当年曾买三峰住,丹诏犹闻下九霄。

乌是逃名渐不早,未须远避圣明朝。

(0)

昭君词·其十二

凤钗鸾镜久生尘,三月胡天不识春。

寄语女郎须爱惜,从来脂粉误人身。

(0)

四楼诗·其四留春

阅尽繁华只等閒,纷纷市鼓竞春还。

野人不解年时改,却道春流山水间。

(0)

偶成

故乡久别断音书,早晚归来一室虚。

门巷似前何所别,仅无径草费芟除。

(0)
诗词分类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诗人
韩维 张昱 方岳 王鏊 庄昶 文同 陈著 楼钥 司马光 吕本中 释印肃 谢榛 马钰 曹勋 陈曾寿 孙蕡 吴芾 岳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