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邈难谌,仁暴恒相持。
汉室至桓灵,国祚亦孔衰。
既生刘豫州,又生操与丕。
挟主令天下,荀郭多从之。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
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
仁人之用心,尽瘁以死期。
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
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
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
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
曷求所从来,毋为昧当时。
天命邈难谌,仁暴恒相持。
汉室至桓灵,国祚亦孔衰。
既生刘豫州,又生操与丕。
挟主令天下,荀郭多从之。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
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
仁人之用心,尽瘁以死期。
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
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
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
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
曷求所从来,毋为昧当时。
此诗《咏史十二首(其四)》由明代诗人释函是创作,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比,探讨了仁义与权力、忠诚与背叛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天命邈难谌”引出对命运的深思,接着“仁暴恒相持”点明仁慈与暴力在历史舞台上的对立。汉室衰微,桓灵二帝的统治,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随后,诗人提到了刘备、曹操、曹丕等历史人物,他们或挟持皇帝号令天下,或辅佐君王,展现了不同政治势力的崛起与消亡。
“维我与使君,英鉴谁当欺”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和刘备(此处的“使君”可能指刘备)智慧的自信,认为他们的判断不会被欺骗。接下来,“不可与争锋,卧龙犹守雌”则借用了诸葛亮(卧龙)的例子,暗示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也应保持战略的明智,不轻易与之对抗。
“运会倘默定,鞅掌欲何为”表达了对时机与行动的思考,如果时机未到,即使忙碌也难以取得成功。诗人强调了仁人之心的重要性,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连营七百里,尝为此辈嗤”可能暗指战争规模宏大,但最终却受到嘲笑,讽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
“孝直即不死,骨肉终难移”提到法正(孝直)的早逝,以及家族成员间的难以调和。接下来,“丞相真天威,南人无所施”赞扬了诸葛亮的威严,同时也指出南方地区在政治格局中的局限性。
“魏延不可用,岂故从坦夷”提到了魏延的悲剧,他虽有才能却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最后,“竟出五丈原,仲达安足窥”描述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仲达)无法窥探其真正意图,表达了对诸葛亮智慧的敬佩。
“有道未必昌,古今长叹咨”总结历史经验,指出道德与昌盛并不总是一致的,古今皆有叹息与反思。最后,“奸雄亦有成,圣哲能无疑”表明即使是奸诈之人也能有所成就,而圣贤也会有疑惑,体现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权力、智慧、道德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