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通窗暗,披衣起漏残。
乌啼台树晓,蛩咽井芜寒。
向老嗟行役,为官愧素餐。
循良求不易,冻馁待谁安。
秉烛通窗暗,披衣起漏残。
乌啼台树晓,蛩咽井芜寒。
向老嗟行役,为官愧素餐。
循良求不易,冻馁待谁安。
这首明代诗人顾璘的《应城晓发》描绘了清晨离别时的情景。首句“秉烛通窗暗”写诗人手持蜡烛,照亮昏暗的窗户,暗示黎明前的寂静和暗淡。次句“披衣起漏残”则刻画出诗人因早行而不得不在夜深人静时起身,漏壶中的水声已接近尾声,显示出时间之早。
“乌啼台树晓”通过乌鸦的啼叫,进一步渲染了破晓时分的凄清氛围,台树映衬着曙光,显得孤独而冷寂。“蛩咽井芜寒”则以秋虫的低鸣声,增添了秋日清晨的寒意,井边的荒草也显出几分萧瑟。
后两联转向诗人内心的感受,“向老嗟行役”表达了对年华老去和频繁奔波的感慨,感叹人生劳碌。“为官愧素餐”则流露出对自己领取俸禄却未能尽职尽责的自责,暗含对百姓疾苦的忧虑。
最后两句“循良求不易,冻馁待谁安”直抒胸臆,表达出对社会公正和民生疾苦的关注,希望能寻找到一位贤能的官员来解决饥寒问题,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富有哲理。
我见苏州昆山佛殿中,金城柱上有二龙。
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寻常入海共龙斗。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蟠屈身长八十尺。
游人争看不敢近,头觑寒泉万丈碧。
茫茫凶荒,迥如天设。驻马四顾,气候迂结。
秋空峥嵘,黄日将没。多少行人,白日见物。
莫道路高低,尽是战骨。莫见地赤碧,尽是征血。
昔人既能忠尽于力,身糜戈戟。脂其风,膏其域。
今人何不绳其塍?植其食。
而使空旷年年,常贮愁烟。使我至此,不能无言。
轩窗领岚翠,师得世情忘。
惟爱谈诸祖,曾经宿大荒。
泉声淹卧榻,云片犯炉香。
寄语题门者,看经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