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本来绝待,触目且拘碍。
只因断臂觅心,便有人求忏罪。
无文印子既成,付法传衣厮赖。
致令卢老黄梅,坠石腰间舂碓。
将谓有法与人,问著却言不会。
引得后代儿孙,尽作韩獹逐块。
虽欲扶竖宗乘,奈何东倒西傫。
子细检点将来,直是令人叵耐。
若也尽令而行,一击须教粉碎。
有时静坐思量,就中也有可爱。
深沙共脩罗结亲,金刚与土地指背。
诸法本来绝待,触目且拘碍。
只因断臂觅心,便有人求忏罪。
无文印子既成,付法传衣厮赖。
致令卢老黄梅,坠石腰间舂碓。
将谓有法与人,问著却言不会。
引得后代儿孙,尽作韩獹逐块。
虽欲扶竖宗乘,奈何东倒西傫。
子细检点将来,直是令人叵耐。
若也尽令而行,一击须教粉碎。
有时静坐思量,就中也有可爱。
深沙共脩罗结亲,金刚与土地指背。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本质和修行实践的独特见解。诗中批评了那些执着于外在形式和法相的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超越概念和执着的,不应被束缚或误传。
"诸法本来绝待",强调佛法的本性是自在无待,不依赖任何条件或对象。“触目且拘碍”则指出人们往往被眼前的事物所局限,不能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接着,诗人提到“断臂觅心”和“求忏罪”的行为,暗示有些人过于追求内心的净化,反而陷入了自我设限的困境。
“无文印子既成,付法传衣厮赖”,暗指传承佛法的形式化,如口头传授和实物象征(如法衣),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依赖。诗人以卢老黄梅禅师为例,讽刺其因过分依赖形式而陷入困境。
“致令……尽作韩獈逐块”,进一步批评那些盲目追求佛法具体表现的人,如同猎犬追逐幻象。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应当超越这些表面现象,回归内在的智慧。
“虽欲扶竖宗乘,奈何东倒西傫”,表达了对宗门衰落的忧虑,指出即使有心复兴佛法,但现状混乱不堪。最后,“子细检点将来,直是令人叵耐”,诗人呼吁人们深入反思,去除对佛法的误解和执着。
诗的结尾,诗人提出“有时静坐思量,就中也有可爱”,表明并非所有追求都是错的,关键在于能否从静心中领悟到佛法的真正价值。通过“深沙共脩罗结亲,金刚与土地指背”,诗人倡导回归佛法的根本,即平等慈悲和无我之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寓言和比喻的方式,揭示了禅宗对于佛法实践的理解和对世间执着的批判,提倡回归佛法的核心精神。
塞上长途走原野,蹑蹻趑趄愁踵踝。
事促囊空唤奈何,仓皇借得公侯马。
此马饰鞴玉雕鞍,矜宠刍粮饲大厦。
觔挛骨弱肉空肥,鞭策未施人未跨。
况我书生体不尊,一见骄嘶两瞳赭。
昂首咆哮怒正凶,屈身低辕岂甘下。
决衔裂靷恣奔腾,舆人错愕惊跃冶。
自分寒酸非等伦,迟回牵送主人者。
始知身贱物亦轻,呜呼世路谁相假。
一室閟官署,偪侧忘寒温。
东风洒然至,俄见庭草新。
万类欣向荣,生意陶洪钧。
孤吟寄遥想,畅观大块春。
驰情整巾屐,欲出还逡巡。
观察驻旌节,惠然存故人。
折简治丰膳,邀我游潘园。
杂花烂丘壑,修竹森琅玕。
登楼豁远眸,遥见江南山。
山色带长江,烟水罗青天。
飘忽悦高鸟,胸臆超云峦。
主宾况名辈,歌咏凌谪仙。
直令造化机,蓊勃摅毫端。
兹游洵足乐,俾我情屡迁。
还期理舟楫,一泛西湖滨。
归来握诗卷,重访平山巅。
大儿怜余老,艰苦知自持。
小儿初学语,喃喃索饼饴。
两女强解事,绕膝向我啼。
问女一何啼,哀哀前致词。
无衣长苦寒,无食长苦饥。
况复当弱龄,值此深秋时。
严风杂浩雪,凛冽摧肌皮。
粗絺裹枵腹,性命安能支。
听之生惭赧,欲答心先悲。
心悲强欢笑,握手双提携。
抚摩为拭泪,甘言相戏欺。
缅彼蒙袂子,困阨尝如斯。
嗟来耻不食,沟壑分所宜。
奈何小儿女,亦同罹此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