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泊无家客,乾坤一讲堂。
钟魂摇梦醒,槐荫泼阶凉。
岁月三秋逼,关河万里长。
此身何处著,搔首问穹苍。
飘泊无家客,乾坤一讲堂。
钟魂摇梦醒,槐荫泼阶凉。
岁月三秋逼,关河万里长。
此身何处著,搔首问穹苍。
这首诗《秋感(其一)》由清代诗人戴亨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孤独心境,以及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飘泊无家客,乾坤一讲堂”,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四处漂泊、无处安身的游子,将自己比作在天地间孤独求学的学子,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颔联“钟魂摇梦醒,槐荫泼阶凉”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钟声唤醒了诗人的梦境,而槐树的浓荫则带来了片刻的清凉,但这一切都未能真正驱散他内心的寒冷。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钟声和槐荫分别代表了外界的干扰与自然的宁静,却都无法触及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愁。
颈联“岁月三秋逼,关河万里长”则将时间与空间的广阔性与诗人的孤独感相结合。秋天的季节更替,仿佛在催促着时间的流逝,而遥远的关山河川,则象征着诗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以及心灵上的隔阂。这两句诗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
尾联“此身何处著,搔首问穹苍”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迷茫与困惑,以及对命运的深深追问。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究竟应该安放在何处,只能以手搔头,向天穹发出疑问,寻求答案。这一动作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孤独、迷茫与深思,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和哲理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反映游子情怀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