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何年化古松,西来佛祖剩遗踪。
散花天女梅为友,玉版禅师竹正宗。
竺国原留尊者号,秦官曾赐大夫封。
却因华盖留缨络,惯向寒山听鼓钟。
霜雪不移真色相,烟云长护怪形容。
三千世界同瞻象,十八名中此伏龙。
顶上圆光明月照,半空梵语好风从。
和南礼拜无量寿,乞与人间作颂恭。
罗汉何年化古松,西来佛祖剩遗踪。
散花天女梅为友,玉版禅师竹正宗。
竺国原留尊者号,秦官曾赐大夫封。
却因华盖留缨络,惯向寒山听鼓钟。
霜雪不移真色相,烟云长护怪形容。
三千世界同瞻象,十八名中此伏龙。
顶上圆光明月照,半空梵语好风从。
和南礼拜无量寿,乞与人间作颂恭。
这首诗以“分咏罗汉松七排”的形式,描绘了罗汉松的形态、历史以及与佛教文化的关联。开篇“罗汉何年化古松”,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罗汉塑造成古松的形象,赋予其历史的深度与时间的沉淀感。接着,“西来佛祖剩遗踪”一句,点明了罗汉松与佛教的渊源,暗示其可能承载着某种神圣或超自然的意义。
“散花天女梅为友,玉版禅师竹正宗”两句,通过比喻和象征,进一步丰富了罗汉松的形象。天女以花散落,象征着其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梅作为其朋友,暗示了其高洁与坚韧的品质。而“玉版禅师竹正宗”则通过禅师与竹的联系,强调了其在精神层面的纯净与正直。
“竺国原留尊者号,秦官曾赐大夫封”两句,分别提及了罗汉松与古代印度(竺国)及中国的关联,前者强调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后者则展示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荣誉。
“却因华盖留缨络,惯向寒山听鼓钟”描绘了罗汉松在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状态,华盖象征其庇护之下的庄严,而寒山听鼓钟则体现了其与自然与宗教活动的融合。
“霜雪不移真色相,烟云长护怪形容”两句,赞美了罗汉松不畏严寒、保持本色的品质,同时也强调了其周围环境对其保护的重要性。
“三千世界同瞻象,十八名中此伏龙”则表达了罗汉松在更广阔的世界观中的地位,以及其在佛教经典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顶上圆光明月照,半空梵语好风从”描绘了罗汉松在夜晚的静谧之美,以及其与佛教教义的内在联系。
最后,“和南礼拜无量寿,乞与人间作颂恭”表达了对罗汉松的敬仰之情,希望将其美好的形象和精神传递给世人,作为颂扬和学习的对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罗汉松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深刻地融入了佛教文化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琐闼仙郎冰玉姿,襟怀好似杜拾遗。
孤忠时上皂囊疏,馀兴春吟白雪诗。
南国三年行报政,倾城饯送车马盛。
几番飞梦绕亲闱,彩衣今喜逢家庆。
春酒高堂何限情,东风引棹上玉京。
晓漏还随鹓鹭入,朝阳共听凤凰鸣。
圣皇纳谏同尧舜,山甫之职当补衮。
君看千年青史上,惟有忠孝流声远。
泥涂四老翁,伏腊商山侧。
不堕留侯机,安使汉庭识。
天子惊且疑,梦寐见颜色。
颓衰挟痴儿,隐祸顿销息。
一言系炎鼎,表表人臣极。
非无经国资,所志在逃匿。
冥鸿奋高秋,习习快两翼。
岂知觊觎人,有恨填胸臆。
神器匪私授,造化良可测。
白云方英英,紫芝窅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