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遥寄枕前开,垂死呼灯咏几回。
刚为断肠教下咽,此心争道肯成灰。
新诗遥寄枕前开,垂死呼灯咏几回。
刚为断肠教下咽,此心争道肯成灰。
这首诗《恻恻吟(其八十一)》由明代诗人彭日贞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语言运用,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痛与坚韧。
首句“新诗遥寄枕前开”,仿佛在说,诗人创作的新诗如同一封深情的信件,跨越时空,静静地展现在枕边,等待着被阅读。这既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暗示了诗人与读者之间超越现实的距离,或许是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或是对某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次句“垂死呼灯咏几回”,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在生命即将消逝之际,诗人呼唤灯光,反复吟诵自己的作品。这一行为充满了对诗歌的挚爱,以及对生命最后时刻的珍惜。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面对死亡时的平静与超脱。
接下来的“刚为断肠教下咽”,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极度痛苦中,诗人努力地让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让悲伤成为无法言说的秘密。这里的“断肠”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灵深处的哀伤与挣扎。
最后一句“此心争道肯成灰”,表达了诗人对真理与正义的坚守。即便是在生命的尽头,诗人的心灵也不会屈服于绝望,而是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最终化为尘埃,这份坚持也不会消逝。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内心的火焰都不应熄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信仰应当永存。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死、痛苦与绝望时的复杂情感和坚定意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鼓棹溯中流,骋目穷千里。
夏日何炎炎,湖心平似砥;
四面围山光,双塔东西峙。
对此息尘襟,坐看白云起。
嗟彼岳王坟,千载栖霞址;
胡为铸铁者,累累墓前跪!
乃知判忠奸,惟在身后耳。
寄语行路人,猛省当如此。
九月秋高天气清,云烟飞尽天宇澄。
谁家寿筵开广庭?丈人独得金天精。
显受天箓葆长生,试问丈人何为者?
魁翁坦坦心地平。试问何以为长生?
通格三极维性灵。
始知天地在平格,天地得之乃清宁。
圣王得之当永贞,丈人富寿多男子。
燕山五桂皆贤名,震器致身衣豸绣。
青衿蓝绶膝边盈,五郎前进五福觥。
一家起止为休徵,待将人瑞瑞皇明。
翩翩贤使君,五马仍朱轮。
试问何所之,甬东东海滨。
名郡是宁波,波宁时亦和。
圣人坐明堂,民物无札瘥。
君莫问我言,郡有四明山。
四明如我心,四聪斯豁然。
学山以为明,学海以为平。
平政明照物,颍川凤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