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岁行他县,何时到我州。
云山从隐逸,风月任攀留。
采菊寻元亮,锄瓜问故侯。
泗滨亭子上,闭户著阳秋。
终岁行他县,何时到我州。
云山从隐逸,风月任攀留。
采菊寻元亮,锄瓜问故侯。
泗滨亭子上,闭户著阳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常年在外奔波之人对归家的渴望与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首句“终岁行他县,何时到我州”表达了诗人一年到头都在他乡漂泊,心中满是对回到自己家乡的期待。接着,“云山从隐逸,风月任攀留”两句,诗人借景抒情,以云山和风月象征着自由与超脱,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愿意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采菊寻元亮,锄瓜问故侯”这两句引用了陶渊明(字元亮)和汉代的酂侯(即萧何,字故侯),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对古代高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寻。
最后,“泗滨亭子上,闭户著阳秋”则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场景——在泗水之滨的亭子里,闭门读书,记录历史,过着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生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昔登鹫峰寺,隐公谈元旨。
蒲褐屈双足,梵音宣一指。
道佛不在经,得者如穿蚁。
道经亦有佛,悟者如牧豕。
灵山本无地,掬之在尺咫。
出世非忘世,佛亦求诸己。
聆此颇称善,妙论欲予起。
茫茫众生劫,忽忽十余纪。
朅来珠江游,两载滞行李。
丛林每探胜,问道寻释子。
缁流亦有徒,钟磬惟食耳。
谁能阐宗风,一畅禅家理。
成师本慧异,少即达生死。
壮年历四方,大刹皆投止。
内典得师授,旷然无涯涘。
归来主名山,知识为上士。
登坛一棒喝,闻者俱粲齿。
忽焉若猛省,鞭辟更入里。
经佛两融液,若冰之在水。
余艺擅岐黄,利济心所喜。
能事复通儒,间亦涉书史。
小诗格律奇,岛瘦差可拟。
纵笔扫尺素,寒梅香满纸。
赠予两三幅,墨沈留霜蕊。
此品自超卓,亲炙非俗鄙。
俨从隐公游,不觉颠厥趾。
我闻六祖时,一偈悟佛氏。
欲证菩提身,夙根原有以。
传法得南宗,愿言从此始。
《赠长寿寺住持成果上人》【清·周冠】昔登鹫峰寺,隐公谈元旨。蒲褐屈双足,梵音宣一指。道佛不在经,得者如穿蚁。道经亦有佛,悟者如牧豕。灵山本无地,掬之在尺咫。出世非忘世,佛亦求诸己。聆此颇称善,妙论欲予起。茫茫众生劫,忽忽十余纪。朅来珠江游,两载滞行李。丛林每探胜,问道寻释子。缁流亦有徒,钟磬惟食耳。谁能阐宗风,一畅禅家理。成师本慧异,少即达生死。壮年历四方,大刹皆投止。内典得师授,旷然无涯涘。归来主名山,知识为上士。登坛一棒喝,闻者俱粲齿。忽焉若猛省,鞭辟更入里。经佛两融液,若冰之在水。余艺擅岐黄,利济心所喜。能事复通儒,间亦涉书史。小诗格律奇,岛瘦差可拟。纵笔扫尺素,寒梅香满纸。赠予两三幅,墨沈留霜蕊。此品自超卓,亲炙非俗鄙。俨从隐公游,不觉颠厥趾。我闻六祖时,一偈悟佛氏。欲证菩提身,夙根原有以。传法得南宗,愿言从此始。
https://shici.929r.com/shici/ilyh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