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巡第三度,山川了不殊。
计里宿所悉,底须问路衢。
长城背指岭,台怀面循途。
此是清凉境,奚事警跸呼。
梵僧迎我来,铙鼓杂螺竽。
无耳亦无声,试参谁为娱。
虚殿礼古佛,招提散步纡。
不悟慈悲源,安知超度区。
庭柏翠而静,山花妍且都。
将以祝遐龄,即是万寿图。
可用罢南巡,况因霪潦濡。
爱民延禧本,慈训申懿模。
至矣敢不遵,钦哉奉三无。
西巡第三度,山川了不殊。
计里宿所悉,底须问路衢。
长城背指岭,台怀面循途。
此是清凉境,奚事警跸呼。
梵僧迎我来,铙鼓杂螺竽。
无耳亦无声,试参谁为娱。
虚殿礼古佛,招提散步纡。
不悟慈悲源,安知超度区。
庭柏翠而静,山花妍且都。
将以祝遐龄,即是万寿图。
可用罢南巡,况因霪潦濡。
爱民延禧本,慈训申懿模。
至矣敢不遵,钦哉奉三无。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第三次西巡的壮丽景象与深刻感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以及皇帝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情。
首句“西巡第三度,山川了不殊”,点明了皇帝的行程,虽多次巡视,但山川依旧,体现了自然的永恒与不变。接着,“计里宿所悉,底须问路衢”表达了皇帝对道路的熟悉,无需询问,彰显了他对行程的熟稔与自信。
“长城背指岭,台怀面循途”描绘了皇帝行进中的壮观景色,长城蜿蜒于山岭之间,而目的地台怀则在前方等待。这种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庄严的目的地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意境。
“此是清凉境,奚事警跸呼”一句,诗人将台怀比作清凉之地,表达了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皇帝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接下来,“梵僧迎我来,铙鼓杂螺竽”描绘了迎接皇帝的场景,僧侣们以音乐和舞蹈表达敬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无耳亦无声,试参谁为娱”则引人深思,似乎在探讨艺术与感知的关系,提出即使没有耳朵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引出对艺术本质的思考。随后,“虚殿礼古佛,招提散步纡”描述了皇帝在寺庙中的虔诚礼拜与漫步,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厚信仰。
“不悟慈悲源,安知超度区”表达了对慈悲与救赎的理解,强调了内心的觉醒与超越。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庭柏翠而静,山花妍且都”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最后,“将以祝遐龄,即是万寿图”表达了对皇帝长寿的祝愿,同时也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可用罢南巡,况因霪潦濡”则反映了皇帝对南巡的审慎考虑,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关注。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皇帝的威严与智慧,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宗教、艺术以及民生的深刻理解与关怀,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