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诵六经,中岁始闻道。
乃知三百篇,不贵辞娟好。
发言将自宣,犹若未深造。
尝恐岁年晚,白露先芳草。
覃恩时窜易,举笔如振槁。
庶或谐雅音,咏歌以终老。
少小诵六经,中岁始闻道。
乃知三百篇,不贵辞娟好。
发言将自宣,犹若未深造。
尝恐岁年晚,白露先芳草。
覃恩时窜易,举笔如振槁。
庶或谐雅音,咏歌以终老。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的《言志》,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人生的深刻体悟。诗中提到年轻时专注于儒家经典“六经”,到了中年才真正领悟到人生真谛。诗人认为,《诗经》中的三百篇并非仅追求辞藻华丽,更重要的是言之有物,能真实表达自我。他担心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怕自己像白露一样在早春之前凋零。他强调写作时应深入思考,如同振作枯木般赋予文字生命力。诗人期望通过诗歌创作,达到与高雅之音共鸣的目标,以此度过余生。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个人成长的哲理反思。
崔嵬千仞冈,上有孤生桐。
凡禽不敢过,威凤日相从。
高标本虚心,至和含其中。
采之献清庙,雅奏谐黄钟。
时无子期侣,空山饱霜风。
自分沟中断,行为爨下充。
幸逢蔡中郎,得登君子宫。
愿言承左右,备君燕閒供。
养君中和性,庶以效微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