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望庐山,梦落云深处。
今日到匡庐,行役催人去。
庐山迢遥千万重,向空乱插青芙蓉。
石梁下饮三彩虹,倒挂飞泉双白龙。
须臾返照交紫翠,金碧炫耀香垆封。
我来寻慧远,虎溪已晚钟。
十八高贤谁复在,白莲花落无人踪。
山僧送客客未别,寒月早挂西林松。
吾闻天地最高顶,上有御笔开尘容。
彭湖二孤浴日月,匡君五老随短筇。
欲上庐山巅,结茅紫霄住。
浮云不我留,又向湓城渡。
回首烟霞九叠中,山霭苍苍石潭树。
十年望庐山,梦落云深处。
今日到匡庐,行役催人去。
庐山迢遥千万重,向空乱插青芙蓉。
石梁下饮三彩虹,倒挂飞泉双白龙。
须臾返照交紫翠,金碧炫耀香垆封。
我来寻慧远,虎溪已晚钟。
十八高贤谁复在,白莲花落无人踪。
山僧送客客未别,寒月早挂西林松。
吾闻天地最高顶,上有御笔开尘容。
彭湖二孤浴日月,匡君五老随短筇。
欲上庐山巅,结茅紫霄住。
浮云不我留,又向湓城渡。
回首烟霞九叠中,山霭苍苍石潭树。
这首《庐山谣》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描绘了庐山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诗的开头“十年望庐山,梦落云深处”,以十年之久的期待与梦境中的庐山相遇,营造出一种向往与神秘交织的氛围。接着“今日到匡庐,行役催人去”则表达了诗人终于亲临庐山的喜悦与现实的紧迫感。
接下来的几句“庐山迢遥千万重,向空乱插青芙蓉。石梁下饮三彩虹,倒挂飞泉双白龙”,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庐山的雄伟与奇丽,尤其是那“乱插青芙蓉”的比喻,将山峰比作插在空中的芙蓉花,形象地展现了山势的峻峭与美丽。
“须臾返照交紫翠,金碧炫耀香垆封”则描绘了夕阳映照下的庐山,色彩斑斓,金碧辉煌,仿佛整个山峰都被金色的光芒所覆盖,充满了神秘与庄严的气息。
“我来寻慧远,虎溪已晚钟”一句,借用了古代高僧慧远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庐山历史文化的敬仰与追寻。接下来的“十八高贤谁复在,白莲花落无人踪”则抒发了对庐山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感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山僧送客客未别,寒月早挂西林松”描绘了山僧送别客人的场景,寒月挂在松枝之上,增添了诗的意境与情感深度。
最后,“吾闻天地最高顶,上有御笔开尘容。彭湖二孤浴日月,匡君五老随短筇”几句,进一步赞美了庐山的崇高地位与自然之美,同时提到了庐山周边的地理特征,如彭湖的日月沐浴与匡君五老的伴随。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还融入了历史人文的元素,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感情与对自然美的赞叹。语言流畅,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