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学者陈寅恪所作的《别蒙自》。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蒙自(可能是地名)的深深感慨。首句“我昔来时春水荒”描绘了诗人过去的蒙自之行,那时正值春天,水面可能因雨水而泛滥;“我今去时秋草长”则写到诗人离别时已是秋草丰茂的时节,暗示时光流转,物换星移。接下来的“来去匆匆数月耳”强调了诗人停留时间之短,而“湖山一角已沧桑”则寓言式地表达了在短短几个月里,蒙自乃至整个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人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蒙自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陈寅恪的诗歌风格深沉,此诗尤其体现了他对于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我始到关中赤日背,流汗仰示高云驰。
四郊方悯旱飘风,飒飒吹行辀西来。
十日雨,不休泥。
潦逵途成巨壑洪,涛澒洞蛟龙浮崖。
崩石走,昼昏瞀,莫辨去马与来牛。
荞麦方花谷垂实,漂残委地纷狼籍。
农家望望今岁丰,顿足咨嗟向阡陌。
官租私责何从输,饥寒岂免沟中瘠。
行台独处愧高崇,纷纷决溜如乱淙。
寝食无聊错昏昼,经营燥湿移西东。
何况茅茨与土屋,岂禁上雨复旁风。
崩摧露处亦何限,安得大厦为帡幪。
丰隆屏翳毋太忍,下视九土多疲癃。
君不见女娲一炼五色石,上补天漏全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