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到关中赤日背,流汗仰示高云驰。
四郊方悯旱飘风,飒飒吹行辀西来。
十日雨,不休泥。
潦逵途成巨壑洪,涛澒洞蛟龙浮崖。
崩石走,昼昏瞀,莫辨去马与来牛。
荞麦方花谷垂实,漂残委地纷狼籍。
农家望望今岁丰,顿足咨嗟向阡陌。
官租私责何从输,饥寒岂免沟中瘠。
行台独处愧高崇,纷纷决溜如乱淙。
寝食无聊错昏昼,经营燥湿移西东。
何况茅茨与土屋,岂禁上雨复旁风。
崩摧露处亦何限,安得大厦为帡幪。
丰隆屏翳毋太忍,下视九土多疲癃。
君不见女娲一炼五色石,上补天漏全化功。
我始到关中赤日背,流汗仰示高云驰。
四郊方悯旱飘风,飒飒吹行辀西来。
十日雨,不休泥。
潦逵途成巨壑洪,涛澒洞蛟龙浮崖。
崩石走,昼昏瞀,莫辨去马与来牛。
荞麦方花谷垂实,漂残委地纷狼籍。
农家望望今岁丰,顿足咨嗟向阡陌。
官租私责何从输,饥寒岂免沟中瘠。
行台独处愧高崇,纷纷决溜如乱淙。
寝食无聊错昏昼,经营燥湿移西东。
何况茅茨与土屋,岂禁上雨复旁风。
崩摧露处亦何限,安得大厦为帡幪。
丰隆屏翳毋太忍,下视九土多疲癃。
君不见女娲一炼五色石,上补天漏全化功。
这首《苦雨行》是明代诗人郑岳的作品,描绘了连绵不断的暴雨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诗中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暴雨对农事、交通、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严重影响。
首句“我始到关中赤日背,流汗仰示高云驰”描绘了诗人初至关中时烈日炎炎,汗水如雨的情景,与后文的暴雨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四郊方悯旱飘风,飒飒吹行辀西来”描述了旱季之后突然刮起的疾风,预示着暴雨即将来临。随后,“十日雨,不休泥。潦逵途成巨壑洪,涛澒洞蛟龙浮崖”描绘了连续十日的暴雨,使得道路成为深不可测的洪流,洪水泛滥,蛟龙在崖壁上游动,形象地表现了暴雨的威力和破坏性。
“崩石走,昼昏瞀,莫辨去马与来牛”则通过描写暴雨引发的山石滚落、视线模糊,进一步渲染了暴雨带来的混乱和危险。接着,“荞麦方花谷垂实,漂残委地纷狼籍”描绘了暴雨冲刷下,农作物被毁坏的景象,反映了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家望望今岁丰,顿足咨嗟向阡陌”表达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哀叹。
“官租私责何从输,饥寒岂免沟中瘠”揭示了暴雨导致的粮食短缺和经济困难,使得人们面临饥饿和寒冷的威胁。“行台独处愧高崇,纷纷决溜如乱淙”表达了官员面对灾情的无力感和内心的自责。“寝食无聊错昏昼,经营燥湿移西东”描绘了人们在暴雨中的生活状态,昼夜颠倒,四处奔波以求生存。“何况茅茨与土屋,岂禁上雨复旁风”强调了暴雨对简陋住所的破坏,进一步凸显了灾情的严重性。
最后,“崩摧露处亦何限,安得大厦为帡幪”表达了对庇护所的渴望,希望有一座坚固的大厦能够保护人们免受风雨侵袭。“丰隆屏翳毋太忍,下视九土多疲癃”呼吁上天不应过于忍心,要关注大地上的苦难。“君不见女娲一炼五色石,上补天漏全化功”以古代神话故事作为结尾,寄托了诗人对解决灾情的希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暴雨及其影响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自然现象深刻的理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