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出郭去,闵默愧流离。
我有二顷田,八口常苦饥。
不能隐东皋,力耕躬耘耔。
世乱久蔬食,每饭赋蹲鸱。
脱粟儿不饱,所惭父母慈。
乌雀绕舍喧,飞鸣我心悲。
天地岂无情,沟瘠委路岐。
倾囷饲饿者,已罄釜中糜。
邻父拥高廪,闭户徒相嗤。
行游出郭去,闵默愧流离。
我有二顷田,八口常苦饥。
不能隐东皋,力耕躬耘耔。
世乱久蔬食,每饭赋蹲鸱。
脱粟儿不饱,所惭父母慈。
乌雀绕舍喧,飞鸣我心悲。
天地岂无情,沟瘠委路岐。
倾囷饲饿者,已罄釜中糜。
邻父拥高廪,闭户徒相嗤。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秋饥杂感四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饥荒时的内心挣扎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首句“行游出郭去,闵默愧流离”,诗人独自一人走出城郭,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沉默,对流离失所的人们感到愧疚。接着,“我有二顷田,八口常苦饥”两句,诗人自述虽然拥有一定的田产,但家庭人口众多,经常为饥饿所困扰。
“不能隐东皋,力耕躬耘耔”表达了诗人无法像古代隐士那样隐居田园,亲自耕作以解决温饱问题的无奈。“世乱久蔬食,每饭赋蹲鸱”描述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长期只能食用粗陋的食物,连饭食都显得单调乏味。
“脱粟儿不饱,所惭父母慈”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即使是最基本的粮食也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这让他深感羞愧,无法面对父母的慈爱。接下来,“乌雀绕舍喧,飞鸣我心悲”通过自然界的乌鸦叫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哀伤与悲痛。
“天地岂无情,沟瘠委路岐”表达了诗人对天道无常、人间苦难的感慨,认为即使是天地这样的存在,也似乎对人间的疾苦无动于衷。最后,“倾囷饲饿者,已罄釜中糜。邻父拥高廪,闭户徒相嗤”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冷漠,诗人倾尽所有帮助饥饿的人,而富有的邻居却因自己的富裕而嘲笑他。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深刻地反映了诗人面对饥荒时的个人困境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
昔为天上云,今作地下尘。
踠足屡哭懊,痛惜六尺身。
父母生我时,教我为贤人。
生得男儿骨,一死亦精神。
畴谓迫中年,堕影浊水滨。
局蹐走残命,语飒气不伸。
固知复继剥,霜雪天地仁。
愿得一脉暖,散为天下春。
援手水火间,以道拯斯民。
俾知尊卑位,万世不湮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