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中寒日影珑葱,斋外参天十八公。
二十四州民乐否,莫教一物怨途穷。
斋中寒日影珑葱,斋外参天十八公。
二十四州民乐否,莫教一物怨途穷。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孝祥所作,名为《仲钦寄民为重斋诗和答(其一)》。诗中描绘了斋中与斋外的景象,通过对比斋内与斋外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生活的关怀与思考。
首句“斋中寒日影珑葱”,描绘了斋中在寒冷日光下,光影交错,朦胧而清新的景象。这里的“珑葱”形容光线透过窗户,洒在斋内的景象,既表现了光线的柔和,也暗示了斋中的宁静与安详。
接着,“斋外参天十八公”一句,转而描绘了斋外的景象。这里以“十八公”指代树木,形象地展现了树木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参天”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树木的高大,与斋中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后两句“二十四州民乐否,莫教一物怨途穷”,则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层面,提出了对民众生活状态的关怀。诗人通过询问“二十四州民乐否”,即是否所有的州县百姓都感到快乐,表达了对民众幸福生活的关注。同时,“莫教一物怨途穷”一句,则强调了不应让任何事物因困境而产生怨言,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和谐与公正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斋内外的对比,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人文关怀。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关注民生、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
十三年纪,仗今生智慧,学成书数。
敏绝词锋偏了了,信口机关参悟。
点玉无瑕,输金待聘,仔细珠娘妒。
碧川春远,翠眉才解通语。
堪叹尘世浮云,因风变幻,好事成耽误。
寂寞栏干空倚遍,自惜美人迟暮。
楚瑟弦愁,胡琵弹恨,空向飞琼诉。
无言撇去,海榴花放端午。
双桨催程,半帆借泊,危楼高倚层云。
风光自好,暮景仍斜,禁他箫鼓千门。窗隙流尘。
但屠苏送老,醽醁悽魂。波泛碧鳞鳞。
有天涯、诗句怀人。
念珠络藏香,绣檀携枕,归舟曾系兰津。
昙花空外影,总飘然、残梦无痕。欲话前因。
应恨敛、湘娥翠颦。掩孤篷,休教字写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