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书一夜入承明,司马纷纷召外兵。
帷幄尽馀全胜算,疆场迟奏凯歌声。
将军肘后黄金薄,文吏樽前白简盈。
二百年来养士报,不知谁为勒燕铭。
羽书一夜入承明,司马纷纷召外兵。
帷幄尽馀全胜算,疆场迟奏凯歌声。
将军肘后黄金薄,文吏樽前白简盈。
二百年来养士报,不知谁为勒燕铭。
这首诗《感事》由明代诗人赵维寰所作,通过描绘军政场景与士人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安危与士子责任的深刻思考。
首联“羽书一夜入承明,司马纷纷召外兵”描绘了紧急军情的突然到来,朝廷迅速调集各地兵马备战的紧张局势。其中,“羽书”象征着紧急军令,“承明”则是指皇宫,暗示消息的迅速传递和决策的紧迫性。
颔联“帷幄尽馀全胜算,疆场迟奏凯歌声”展示了朝廷在军事策略上的高明与自信,以及对胜利的期待。然而,“迟奏凯歌声”则预示着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即使有周密的计划,胜利也并非唾手可得。
颈联“将军肘后黄金薄,文吏樽前白简盈”对比将军与文官的生活状态,将军在外征战,面临生死考验,而文官在朝堂内,可能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以及对士人责任的反思。
尾联“二百年来养士报,不知谁为勒燕铭”表达了对士子长期培养与期望的感慨。士子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准备,最终是为了国家的安宁与荣耀,但具体到哪位士子能够留下功绩,成为历史的铭记者,却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军政与士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士人责任与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以及对国家兴衰和个人价值的深沉思考。
怅伊人隔浦,才镜里,又眉边。
忆春水长安,轻帆天际,梦断寒烟。
腰围那禁瘦损,拥重衾、羞道夜如年。
痴望闲云漠漠,懒窥素魄娟娟。灯前。顾影生怜。
千万语,写云笺。看疏柳低阑,黄花绕砌,此意绵绵。
欲解相思无计,趁青山、红树放归船。
私定行期三五,与他明月同圆。
绿柳梳风,红莲坠粉,泛秋同上游船。
曾几何时,西风暗换流年。
销金多少繁华梦,倚斜阳、脉脉偷怜。
感苍茫、菱叶萍花,摇荡湖烟。
南朝宫殿无寻处,但愁凝松柏,梦阻山川。
燕燕莺莺,而今知在谁边。
笙歌枨触天涯恨,对金樽、赢得无眠。
更禁它、冷雨冬青,啼苦春鹃。
小院春寒冽。又无端、过了清明,断肠时节。
剪纸招魂招不得,路黑关山影灭。
但只有、愁心凝结。
五载离情空缱绻,苦而今、踪迹成鸿雪。
歌宛转,复呜咽。林中杜宇应啼血。
看天边、月缺犹圆,几曾长缺。
命薄蛾眉千古恨,旧事何堪重说。
化梦里、双飞胡蝶。
一霎光阴如露电,愿黄泉、碧落休言别。
生已负,死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