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躯遗散骨,宝塔遍天龙。
创开于十塔,终成八万兴。
珠盖灵光变,刹柱吐芙蓉。
屡开朝雾露,数示晓灵徵。
红霓相映发,风摇响和钟。
仙鸾往往见,神僧数数从。
独超群圣上,合识普生恭。
砧碓击不碎,方知圣叵穷。
金躯遗散骨,宝塔遍天龙。
创开于十塔,终成八万兴。
珠盖灵光变,刹柱吐芙蓉。
屡开朝雾露,数示晓灵徵。
红霓相映发,风摇响和钟。
仙鸾往往见,神僧数数从。
独超群圣上,合识普生恭。
砧碓击不碎,方知圣叵穷。
这首诗描绘了宝塔的宏伟与神圣,以及其中蕴含的神秘力量。诗人以“金躯遗散骨,宝塔遍天龙”开篇,将宝塔置于天地间,赋予其超凡脱俗之感。接着,“创开于十塔,终成八万兴”,赞美宝塔的建造与成就,暗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与宗教意义。
“珠盖灵光变,刹柱吐芙蓉”两句,通过珠光与花的形象,进一步渲染宝塔的庄严与美丽。诗人继续描述宝塔的非凡之处:“屡开朝雾露,数示晓灵徵”,表明宝塔在晨曦中展现出的神秘景象,令人向往。
“红霓相映发,风摇响和钟”描绘了宝塔在自然光影中的动态美,以及钟声的和谐悦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最后,“仙鸾往往见,神僧数数从”则表达了宝塔吸引着仙人与高僧的来访,象征着其神圣与超凡的地位。
“独超群圣上,合识普生恭”强调了宝塔的独特与崇高,以及它对信徒的启示与敬仰。“砧碓击不碎,方知圣叵穷”以物理上的不可摧毁,象征着精神上的永恒与无限,表达了对宝塔及其所代表的智慧与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宝塔的描绘,展现了其作为宗教圣地的庄严与神圣,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东野龙钟衣绿归,平陵投老倦奔驰。
黑头我欲功名立,冷笑冯唐白发垂。
菊吐金英已满篱,持杯指准赏芳菲。
有巾可漉还无酿,载酒何人是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