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曾题品,依稀旧隐居。
颇知书有味,肯教子为儒。
筑屋先通燕,开池剩养鱼。
相邀须饮醉,酒熟不烦沽。
杜老曾题品,依稀旧隐居。
颇知书有味,肯教子为儒。
筑屋先通燕,开池剩养鱼。
相邀须饮醉,酒熟不烦沽。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自然中的宁静生活。开篇“杜老曾题品,依稀旧隐居”两句,通过杜甫对美好景物的品鉴,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先贤选择幽静处所的理解和向往,也映射出自己寻找心灵寄托的愿望。"颇知书有味,肯教子为儒"显示了隐士不仅自得其乐,而且乐于分享知识,把自己的儿子教育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接下来的“筑屋先通燕,开池剩养鱼”两句,则具体描绘了隐士如何在自然中构建和谐的生活空间。"相邀须饮醉,酒熟不烦沽"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争,与朋友相聚时的悠然自得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居所选择、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的描写,展现了隐士对于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其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碗沈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
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重城洞启肃秋烟,共说羊公在镇年。
鞞鼓暗惊林叶落,旌旗遥拂雁行偏。
石过桥下书曾受,星降人间梦已传。
谪吏何能沐风化,空将歌颂拜车前。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
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
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
涧底盘陀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
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
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