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此清明耐晓凉,偏逢置闰较春长。
上林谁是探花手,桃李争看出棘墙。
爱此清明耐晓凉,偏逢置闰较春长。
上林谁是探花手,桃李争看出棘墙。
这首诗《清明(其一)》由清代诗人金朝觐所作,通过对清明时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感慨。
首句“爱此清明耐晓凉”,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清明时节清晨微凉的喜爱,清明节前后气温适宜,早晨的凉意让人感到舒适,诗人对此情此景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次句“偏逢置闰较春长”,点明了清明时节恰逢闰月,使得春天的时长比平年更久一些。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个人情感相融合,通过“偏逢”二字,既表现了对闰月带来的额外春光的惊喜,也暗含了对时光流转、季节更迭的感慨。
接着,“上林谁是探花手,桃李争看出棘墙”,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描绘。上林,古代指皇家园林,这里借指繁华的春景。诗人以“探花手”比喻寻找春天美好事物的人,而“桃李争出”则生动描绘了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的场景,仿佛在争夺着春天的主角地位。同时,“棘墙”作为背景,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美丽不仅仅是表面的繁华,更是深入到每一个角落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清明时节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动人。
夫子在川上,悠然叹所逝。
见逝不见水,身与水不二。
天维及地轴,去矣不可制。
日月徒劳劳,出入丈赤地。
莫言此身微,久围待经济。
或指波涛观,姑在蹄涔内。
后人不及门,有口安足议。
劣得蒙庄周,动与吕梁会。
肇公识前波,不共后波系。
庞公桥柱流,奔湍是谁事。
熟誇观涛者,八月吴侬戏。
瞪目不敢瞬,睫软蛟鼍噬。
多谢曹仁熙,笔端落妙意。
欲采甓社珠,于此观粲翠。
人间陈五鼎,天上应三台。
顾我幽居人,卒岁事田莱。
首种既已薄,时雨又复乖。
身事尚如此,与世宜不谐。
会稽内史勤笔墨,远游中坐无一物。
何事支公爱神骏,团揭鼻齿映顶足。
拄杖圆笠如意负,蓬发著巾俱肃肃。
相向忘言在何许,望断高山空翠麓。
与春相别云一岁,辽鹤有恨不足加。
意韵寂寥莫我适,起逐春风山径斜。
春风自与时窈窕,岂为来开桃李花。
不然春来已几日,何处桃李不枯槎。
乃知桃李善卑陬,远交深托待纷葩。
政如世间妩媚子,巡墙倚户渐齿牙。
公卿初岂以尔故,腰金佩玉牢声华。
区区更怜蜂蝶辈,草根花底为生涯。
此理前人未见之,我今独得频咨嗟。
生无京国名园分,况此边城万里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