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丱曾趋组绶前,重来公已鬓苍然。
风尘望隔还山路,杖屦惭无学道缘。
遂有冥鸿归碧落,旧闻仙鹤产青田。
明时未合逃名尽,不惜文章与世传。
髫丱曾趋组绶前,重来公已鬓苍然。
风尘望隔还山路,杖屦惭无学道缘。
遂有冥鸿归碧落,旧闻仙鹤产青田。
明时未合逃名尽,不惜文章与世传。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寄潘兴化先生次韵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老友潘兴化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年华老去的感慨。
首句“髫丱曾趋组绶前”,回忆了年轻时与潘兴化一同在官场的情景,暗示了两人曾经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经历。“重来公已鬓苍然”则描绘了再次相见时,潘兴化已满头白发的景象,流露出岁月无情、时光易逝的感慨。
“风尘望隔还山路”一句,通过描写路途的遥远和艰辛,隐喻了人与人之间因时间、空间的阻隔而产生的距离感。“杖屦惭无学道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像潘兴化一样深入探讨人生哲理的自责和遗憾。
“遂有冥鸿归碧落,旧闻仙鹤产青田”两句,运用了典故,冥鸿比喻高飞远走,仙鹤象征着超凡脱俗,表达了对潘兴化追求精神自由和高尚人格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后,“明时未合逃名尽,不惜文章与世传”表明了诗人虽身处清明的时代,但并未选择逃避名声,而是愿意将自己的文章流传于世,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对社会贡献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含蓄,既表达了对老友的怀念和敬仰,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艺术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万里银河,凭空里、倒翻车轴。
双阙外,沉云乍涌,六鳌山矗。
骇浪欲倾三峡水,飞流似挂庐山瀑。
喜乾坤,顷刻变新凉,消烦燠。
风不断,烟还续,雨势急,雷声伏。
见雕栏,碧甃跳珠溅玉。
天上甘霖膏泽远,人间禾黍沾濡足。
算秋来,洗涤四郊清,吾君福。
声声如织。听风片雨丝,捲回帘额。
欹枕不眠,辜负花期为花惜。山亭细蕊浑无赖。
那更耐、今番寒剧。添香重坐,何时始露,杏梢晴色。
脉脉。回廊小院,却邻寺晚钟,敲断簪滴。
坐到晓鸡,还自浓云覆窗黑。髫春嫩节都虚过。
尚不见、莎青苔碧。待他暄暖溪头,杖藜累日。
新水鱼床,小风鸥幔,依约花深处。
斜阳门巷,都与流莺分住。
门外橛头船子过,听打隔花?鼓。
青山前面,桥通路转,刚宜一角垂杨补。
更渔娃,红裙裹鸭,争唱侍郎佳句。可堪重问江南。
恁春来、顿迷前度。旧家溪上,谁认红泥小户。
还恐仙源无处避,零落千重烟树。
雨蓑吹笛,晴矶结网,几时重作花间主。
待商量,帛槌茶臼,画里从公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