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父孤坟蔓草荒,行人何用叹兴亡。
汉家多少功臣骨,若个能归葬故乡。
亚父孤坟蔓草荒,行人何用叹兴亡。
汉家多少功臣骨,若个能归葬故乡。
这首诗名为《亚父冢》,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诗中通过对亚父孤坟的描绘,以及对蔓草荒芜景象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与时间流逝的氛围。诗人借古讽今,以亚父的凄凉结局,暗喻历史上的许多功臣在权力更迭后,命运多舛,难以归葬故乡的悲剧。
“亚父孤坟蔓草荒”,开篇即点明主题,亚父的坟墓被野草覆盖,显得孤独而荒凉,暗示了人物的寂寞和结局的悲惨。接着,“行人何用叹兴亡”一句,诗人似乎在对过往的历史发出感慨,提醒人们不必为历史的兴衰变迁而哀叹,因为这样的命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最后两句“汉家多少功臣骨,若个能归葬故乡”,将话题进一步深化,指出在汉朝众多功臣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魂归故里,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反映了功臣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牺牲。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隐晦批评,展现了诗人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南溪秋水深沦涟,南村美人来采莲。
莲花灼灼叶田田,芳桂轻桡兰作船。
采采红莲几成束,莲枝交衮相撑绿。
莲蕊满衣金粉扑,莲子为杯叶为足。
唱歌相并画舸舷,愿得采贤如采莲。
樊姬昔时进燕赵,几人精彩朝霞鲜。
中有二人贤于己,柔明婉顺君王前。
堪嗤羊侃锦绣妾,艳歌留怨朱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