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欢谣,使君美政高三辅。沸天箫鼓。
笑拥锋车去。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还知否。
禁林深处。已辟金闺路。
千里欢谣,使君美政高三辅。沸天箫鼓。
笑拥锋车去。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还知否。
禁林深处。已辟金闺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史浩的作品,名为《点绛唇·其二》。从这短短的四句话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美好政景的向往和赞颂。
"千里欢谣,使君美政高三辅。"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盛世图景,千里之外传来的是欢乐的歌谣,表明人民生活在安宁与喜悦中,而“使君美政”则是对统治者的赞美,暗示其政治清明,深受百姓爱戴。“高三辅”可能指的是理想中的三个重要辅佐,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君主治国平天下。
"沸天箫鼓。笑拥锋车去。"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战争胜利后的场景,“沸天箫鼓”形容军中号角声势浩大,充满力量,而“笑拥锋车去”则表现出士兵们胜利后心情舒畅,乘坐战车离去的英姿。
"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还知否。禁林深处。已辟金闺路。" 最后两句诗则转入一番对远古美好传说的追忆与怀念。其中,“卧辙攀辕”可能是指古人对于历史伟业的追思和攀附,而“漫拟双旌住”则是在想象古代英雄事迹,留恋不已。“还知否”则是一种反问,是在询问是否还有人记得那些往昔的辉煌岁月。在最后,“禁林深处。已辟金闺路”中,“禁林深处”可能指的是皇家园林或者是深邃的古老森林,而“已辟金闺路”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历史遗迹或宫廷秘密道路的发现和赞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理想政景的描绘,对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以及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六圣涵濡寿域民,耄年肝胆尚轮囷。
难求壮士白羽箭,且岸先生乌角巾。
幽谷主盟猿鹤社,扁舟自适水云身。
却看长剑空三叹,上蔡临淮奏捷频。
六柳先生以道鸣,归家高伴子真耕。
方瞳绿鬓君知否,一片灵台画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