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有芳名异代传,琐闱悽惨烈皇年。
致身只向龙髯上,埋血还争骥尾先。
绝笔可曾通紫极,评文犹见点丹铅。
谁知沧海閒游客,洒泪双流霅水边。
遂有芳名异代传,琐闱悽惨烈皇年。
致身只向龙髯上,埋血还争骥尾先。
绝笔可曾通紫极,评文犹见点丹铅。
谁知沧海閒游客,洒泪双流霅水边。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子升所作的《吴兴舟过盛舍乡怀凌忠清》。诗中表达了对凌忠清的深切怀念与感慨。
首句“遂有芳名异代传”,赞美凌忠清虽已逝去,但其名声却跨越时代流传下来,彰显了其卓越的影响力。接着,“琐闱悽惨烈皇年”一句,通过描绘宫廷的凄凉景象,暗喻凌忠清在位时的艰难处境,以及其离世后留下的哀伤氛围。
“致身只向龙髯上,埋血还争骥尾先”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凌忠清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比作攀附龙须和争夺骏马尾巴,形象地展现了他为国尽忠、不惜一切的精神面貌。
“绝笔可曾通紫极,评文犹见点丹铅”则表达了对凌忠清才华的肯定,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作品依然能够传达出深邃的思想,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最后一句“谁知沧海閒游客,洒泪双流霅水边”以问句形式收尾,意在强调世人对凌忠清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而真正能深刻体会其伟大之处的,或许只有那些像沧海闲游客一样,静心品味历史与文化的人。诗人借此表达对凌忠清的敬仰之情,并寄托了对后人能深入理解其价值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凌忠清生平事迹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的深深敬佩与怀念。
去国三年恨未平,东城况复送君行。
难凭魂梦寻言笑,空向除书见姓名。
残日半竿斜谷路,西风万里玉关情。
兰台粉署朝回晚,肯记粗官数寄声。
放翁毕竟合躬耕,剩喜东归乐太平。
碧瓦新霜寒尚薄,明窗嫩日雨初晴。
素琴寻得无弦曲,野饷烹成不糁羹。
更说市朝痴太绝,一湖秋水濯尘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