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径荒凉手自开,旋移花竹剪蒿莱。
休休岂不缘迂惰,屑屑何为费往来。
明主祇今蒐坠典,故人太半客翘材。
累臣方卧漳滨疾,错梦钧天听乐回。
三径荒凉手自开,旋移花竹剪蒿莱。
休休岂不缘迂惰,屑屑何为费往来。
明主祇今蒐坠典,故人太半客翘材。
累臣方卧漳滨疾,错梦钧天听乐回。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属于中晚唐以后词风格转变的一个缩影。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思念。
"三径荒凉手自开,旋移花竹剪蒿莱。"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隐居生活的安适与满足,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心态。这里的“三径”指的是宅院中的小路,而“荒凉”则形容环境的宁静和孤寂,通过“手自开”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主动选择。
"休休岂不缘迂惰,屑屑何为费往来。" 这两句则是对那些仍旧忙于世俗纷争的人的一种讽刺和感慨。诗人以“休休”、“屑屑”两个词重复,强调了自己对于那些不必要奔波劳碌的行为的不解和反思。
"明主祇今蒐坠典,故人太半客翘材。" 这两句中,“明主”可能是指有远见的统治者,而“蒐坠典”则意味着对待士人的宽容与器重。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君主和时代氛围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
"累臣方卧漳滨疾,错梦钧天听乐回。" 这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与精神寄托。在这里,“累臣”可能指的是历代忠诚的臣子,而“方卧漳滨疾”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像那些忠诚之士一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坚定的节操。最后一句“错梦钧天听乐回”,则是对美好精神世界的一种向往,通过音乐来获得心灵的慰藉。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怀旧友情与追求精神寄托的心境,是一篇充满哲理且情感丰富的佳作。
老李威名八十年,壁间精悍见遗颜。
自闻出守风流似,稍觉承平气象还。
但遣诗人歌《杕杜》,不妨侍女唱《阳关》。
内朝接武知何日,白发羞归供奉班。
千里黄流失故居,年来赤地到青徐。
遥闻争诵十行诏,无异亲巡六尺舆。
精贯天人一言足,云兴岳渎万灵趋。
爱君谁似元和老,贺雨诗成即谏书。
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榜鸳鸯起。
平明系缆石桥亭,惭愧冒寒髯御史。
结交最晚情独厚,论心无数今有几。
寂寞抱关叹萧生,耆老执戟哀扬子。
怪君颜采却秀发,无乃迁谪反便美。
天公欲困无奈何,世人共抑真疏矣。
毗陵高山锡为骨,陆子遗味泉冰齿。
贤哉仲氏早拂衣,占断此山长洗耳。
山头望湖光泼眼,山下濯足波生指。
倘容逸少问金堂,记与嵇康留石髓。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
千航万舸?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
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
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
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
萦回一径上崄绝,却立下视惊心骸。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
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
世人至今不敢嫚,坐上蜕骨冷不埋。
余今劫劫何所往,愧尔前人空自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