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在病中独自游览净慈寺,并向本长老致以诗篇,同时邀请周长官一同游历灵隐寺。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禅老入山寻找宁静之地,而诗人则在卧室中通过耳听得到这一切,感受着那种远离尘世的清新气息。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个性和他对友情的珍视。他觉得自己与俗世渐行渐远,更适合独自前行;而周长官因其诗才横溢,因此诗人特别邀请他一同前往,显示出对这位朋友的重视。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难得清净心境的感慨。他认识到岁月匆匆,能够享受的快乐事情逐渐减少,而真正能保持内心宁静、不为外界所扰的人又是如此之稀有。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最后两句则是在询问如何寻找到那种超然物外的心灵寄托,以及要怎样才能到达那个永不返回尘世的地方。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也透露出对出世离俗的一种向往。
整首诗通过平和淡远的笔触,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映射出他在政治低潮时期的心境和情感。
寿宿腾光,寿香袅碧,郁葱枝上梧桐。
记绂麟令旦,门挂弧蓬。
今年东阁郎皆侍,怀章绶、拜捧金钟。
荣华富贵,眼前谁似,堪展眉峰。秋高景物俱浓。
正阶前金菊,巧对芙蓉。爱菊名寿客,寿与公同。
醉蓉初莹凝脂面,酣天酒、芳脸潮红。
何妨判饮,与花双醉,醉似花容。
此地吾庐,坐对青山,朝云暮霞。
更纡回流水,随缘种竹,高低?石,任意栽花。
绀菊宜篱,碧梧须井,自是山人布置佳。
还堪喜,有东邻酒旆,西舍渔槎。春来纯是豪华。
但醉舞狂歌忘日斜。
笑花巢杜宇,何须怀土,草堂飞燕,不用思家。
世事琴声,人情酒味,眼孔而今看破些。
南窗卧,甚秋风觱栗,暮雨琵琶。
几番冷笑三闾,算来枉向江心堕。
和光混俗,随机达变,有何不可。
清浊从他,醉醒由己,分明识破。
待用时即进,舍时便退,虽无福,亦无祸。
你试回头觑我。怕不待峥嵘则个。
功名半纸,风波千丈,图个甚么。
云栈扬鞭,海涛摇棹,争如闲坐。
但尊中有酒,心头无事,葫芦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