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长不出,清羸最少年。
持斋唯一食,讲律岂曾眠。
避草每移径,滤虫还入泉。
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
苦行长不出,清羸最少年。
持斋唯一食,讲律岂曾眠。
避草每移径,滤虫还入泉。
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僧侣严格修行的景象,通过对其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僧人的清贫、自律与敬业。首句“苦行长不出”表明僧人长期坚持艰苦的修炼,不为世俗所动摇;“清羸最少年”则形象地比喻僧人心如止水,清澈纯净且始终保持赤子之心。
“持斋唯一食”说明僧人的饮食简朴,只有一餐,体现了佛教的出家精神和对物欲的放下;而“讲律岂曾眠”则强调僧人对于佛法的专注和敬业,即使在睡眠中也不忘记诵读戒律。
“避草每移径”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慈悲之心,连小草都不愿践踏,更别说其他生命;“滤虫还入泉”则展示了僧人对生命的尊重,即使是微小的昆虫也不忍心伤害。
最后,“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法脉传承的关切,以及对于能够真正领悟和传承佛法的人数之稀少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严肃性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此类高尚境界的赞美与向往。
水旱国代有,人神理本通。
遍雩祠小大,敢指蜺雌雄。
地厌焚惔极,天回顾盼中。
蛟龙起乖卧,星斗晦澄空。
云挟雷声走,江翻电脚红。
宠光归稼穑,滴沥在梧桐。
诐讼犹相及,时霖恐未丰。
洁斋蕲得岁,同病托诸公。
金母紫皇开寿域,炼成天地一炉沙。
千花乱发春无耐,万井交光月未斜。
贫巷有人衣不纩,北窗惊我眼飞花。
歌楼处处催沽酒,谁念寒生泣白华。
安知宋玉在邻墙,笑立春晴照粉光。
淡薄似能知我意,幽闲元不为人芳。
微风拂掠生春思,小雨廉纤洗暗妆。
只恐浓葩委泥土,谁令解合返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