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秋风岭上村。全稀过雁少行人。
正是悲伤愁绝处,更黄昏。
漠漠野烟生碧树,漫漫衰草际黄云。
借使昔人行到此,也销魂。
落日秋风岭上村。全稀过雁少行人。
正是悲伤愁绝处,更黄昏。
漠漠野烟生碧树,漫漫衰草际黄云。
借使昔人行到此,也销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乡村景象。"落日秋风岭上村"一句,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的背景,给人以静谧孤寂的感觉。"全稀过雁少行人"则透露出一种萧索与冷清的情境,行人稀少,更添几分凄凉。
接着的"正是悲伤愁绝处,更黄昏"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环境中的情感体验,黄昏加深了这种悲伤和忧愁。接下来两句"漠漠野烟生碧树,漫漫衰草际黄云"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增强了画面感,使人仿佛能看见那飘渺的野烟和那被秋风吹拂过的碧绿树木,以及那些散落在黄色的云端的衰败之草。
最后一句"借使昔人行到此, 也销魂"则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望与想象。诗人设想古人若行走至此,也会被这寂静而悲凉的景致所打动,甚至是灵魂也为之消散。这不仅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更蕴含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悟和共鸣。
地枕吴溪与越峰,前朝恩锡灵泉额。
竹林晴见雁塔高,石室曾栖几禅伯。
荒碑字没秋苔深,古池香泛荷花白。
客有经年说别林,落日啼猿情脉脉。
长年乐道远尘氛,静筑藏修学隐沦。
吟对琴樽庭下月,笑看花木槛前春。
闲来欲著登山屐,醉里还披漉酒巾。
林壑能忘轩冕贵,白云黄鹤好相亲。
上人远自西天竺,头陁行遍国朝寺。
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
护法护身唯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更寒,遥映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禅诵时,寥寥挂在枯树枝。
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