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酒能当万树萱,上才宁必醉西园。
清时肯护文人行,薄俗难称长者言。
素魄岂愁频缺辐,苍穹犹恨类欹轩。
微词竟得留容冶,宋玉何曾似屈原。
卮酒能当万树萱,上才宁必醉西园。
清时肯护文人行,薄俗难称长者言。
素魄岂愁频缺辐,苍穹犹恨类欹轩。
微词竟得留容冶,宋玉何曾似屈原。
这首明代诗人于鉴之的《杂感十首(其三)》表达了作者对于才华横溢之人的感慨和对社会风气的忧虑。首句“卮酒能当万树萱”以饮酒比喻才华,暗示一人的才情足以抵过众多平常之物,显示出诗人对杰出人才的赞赏。次句“上才宁必醉西园”进一步强调,即使在宴饮中,这些上等人才也不一定为了迎合世俗而沉醉。
第三句“清时肯护文人行”中的“清时”暗指政治清明,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时期,诗人担忧文人是否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反映出对文人处境的关切。第四句“薄俗难称长者言”则批评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浅薄,难以理解并尊重有德行的长者的言论。
第五、六句“素魄岂愁频缺辐,苍穹犹恨类欹轩”借月缺和天倾之象,寓言才子们的才华被压抑或不被公正对待,表达了对人才被忽视的无奈与愤慨。最后一句“微词竟得留容冶,宋玉何曾似屈原”通过对比,指出即使有如宋玉般的才子,也未能像屈原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表达了对屈原式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现实的深深感慨。
整首诗以酒为引,通过比喻和象征,揭示了作者对于人才的珍视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体现了明朝文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和对公正理想的追求。
王君僧服而胡须,赠我手写千隶书。
秦汉古法沦俗笔,钟王秘刻藏绮疏。
君游市俗谁问此,我好奇古贫无馀。
閒来古寺看画壁,醉去野店烹寒鱼。
击竹有时谈九命,无钱踏雪走千墟。
问君岁晚君何如,家有老婢归田庐。
殿阴古杉高百尺,苍弁虬髯森淀漆。
林深化蝶粉光冷,威凤飘飖感仙实。
旁有聋僧唤不闻,嗫嗫枯吟如有失。
或时兀坐何堆豗,或时手把古书帙。
帙中明星不复记,案上吟篇已亡律。
居山六月不知暑,地凉艳草生幽苾。
茶灶泥崩古藓黏,石盆仰地莲花出。
山童昼睡靠其旁,裤如盘络不掩膝。
僧今老矣无别怀,时梦响潭清汩汩。
终当卜室居其偏,坐看蜿蜒舞清溢。
清茶相对饮山卮,忆在西峰寺里时。
今日云深无好伴,涧松独看挂猿枝。
发白寒山有雪,眼深秋井澄波。
混沌凿那亡大道,昆崙源自发长河。
一笑十方三世事,不妨随处萨婆诃。
山高早雪,水深先秋。
功勋极处退一步,黑白前时赢一筹。
相随来也还知否,南北东西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