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孤山望,春波带夕曛。
西来千嶂合,南下两湖分。
路绕前朝寺,云埋处士坟。
画船归去晚,歌吹月中闻。
一上孤山望,春波带夕曛。
西来千嶂合,南下两湖分。
路绕前朝寺,云埋处士坟。
画船归去晚,歌吹月中闻。
此诗描绘了孤山傍晚时分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首句“一上孤山望”,简练地点出诗人登高远眺的动作,引出后文对景致的细腻描绘。接着,“春波带夕曛”一句,将春日的暖阳与波光粼粼的水面巧妙结合,营造出一幅温暖而宁静的画面。
“西来千嶂合,南下两湖分。”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视野,描绘了山脉连绵、湖水相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和谐。诗人通过“合”与“分”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地理的广阔,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变化。
“路绕前朝寺,云埋处士坟。”这两句转而描写人文景观,通过“路绕”和“云埋”这样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描绘,既体现了历史的痕迹,又赋予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之感。前朝寺庙与处士坟墓的描述,不仅增添了诗作的历史厚重感,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最后,“画船归去晚,歌吹月中闻。”以“画船”作为归家的载体,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的场景,还通过“晚”字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以及“歌吹”与“月”所营造的温馨与浪漫氛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丰富。这不仅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孤山及其周边环境的壮丽与宁静,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美,以及对生活诗意的追求。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
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
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
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建节出王都,雄雄大丈夫。
除书加右职,骑吏拥前驱。
满月张繁弱,含霜耀鹿卢。
平明跃騕袅,清夜击珊瑚。
定远功那比,平津策乃迂。
执心思报国,效节在忘躯。
破胆销丹浦,颦蛾舞绿珠。
危冠徒自爱,长毂事应殊。
成绩封千室,畴劳使五符。
收功轻骠卫,致埋迈黄虞。
开济今如此,英威古不殊。
闭关草玄者,无乃误为儒。
伯英草圣称绝伦,后来学者无其人。
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纸纷纷运纤腕。
初闻之子十岁馀,当时时辈皆不如。
犹轻昔日墨池学,未许前贤团扇书。
艳彩芳姿相点缀,水映荷花风转蕙。
三春并向指下生,万象争分笔端势。
有时当暑如清秋,满堂风雨寒飕飕。
乍疑崩崖瀑水落,又见古木饥鼯愁。
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忆昔谢安问献之,时人虽见那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