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而寡要岂通儒,三万牙签亦太虚。
一编论语用不尽,世间何必许多书。
博而寡要岂通儒,三万牙签亦太虚。
一编论语用不尽,世间何必许多书。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柏的作品,名为《题书目》。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书籍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思考。
首句“博而寡要岂通儒”表达了作者认为虽然有很多书籍,但真正重要的内容却不多。这里的“博而寡要”意味着广泛而缺乏重点,"岂通儒"则是说难以成为通晓儒家学说的儒者。
第二句“三万牙签亦太虚”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三万牙签"在这里可能指代大量的书籍,而“亦太虚”则表明这些书籍大多数是空洞无用的,缺乏实质内容。
第三句“我编论语用不尽”显示出作者对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的重视。"一编"可能指的是王柏自己编辑整理的《论语》,而“用不尽”则意味着这部书中的智慧和道理永远都用不完,是无穷的宝藏。
最后一句“世间何必许多书”则是作者对现实世界中过多书籍的质疑。这里的“何必”表达了一种不必要,暗示了作者认为这些书籍大多数是不需要的,因为它们无法提供像《论语》这样的深刻洞见和永恒价值。
总体来说,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书籍质量的高标准,以及他对于真正有价值知识的追求。王柏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文学和哲学上的精粹主义,即认为真正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深刻智慧和指导生活的经典之作,而不是泛泛之辍、浮华无实的文字堆砌。
短日良易暗,凝阴有时晴。
何人劝之照,烛燎皆争明。
今年春苦寒,寒威剧幽并。
连绵积三白,云埋阖庐城。
深泥浃新雨,行路无人声。
藜灯不来下,箕卜岂复迎。
朝来日照梁,天气忽已更。
稍闻桥市间,箫鼓远近鸣。
吴人尚游乐,急如赴春耕。
唯有穷巷士,守穷如守盟。
天地有肃杀,好生本无伤。
阳施待秋成,相济如宫商。
芸芸共欣荣,众叶薿薿光。
回头失故林,萧条弄微阳。
独有岁寒姿,掀髯尚低昂。
流膏亦归根,晬如养中黄。
大哉一气中,人心自炎凉。
安知晞春露,不异腓草霜。
靖节直有道,高怀俯黄园。
翘足北窗下,超然诣羲轩。
早悟俗中恶,归老三家村。
清诗有遗味,谁知本无言。
回观一世间,不辨艾与荪。
青黄饰断木,冠裳裹王孙。
当时甚寒饿,声利终莫浑。
公今二千石,此事安足论。
入当陪隽贤,峨冠宣与温。
出当仗汉节,登车金马门。
岂为尚平子,但毕儿女昏。
我今乃穷士,壮图无一存。
摧颓风埃下,坐见岁月奔。
归欤乃其分,卜胜如浮墩。
他年有馀食,会见脱世纷。
过我五湖上,一区同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