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见花飞能上树,难系流光,枉费垂杨缕。
筝雁斜飞排锦柱,只伊不解将春去。
漫许心情黏地絮,容易飘飏,那不惊风雨。
倚遍阑干谁与语,思量有恨无人处。
几见花飞能上树,难系流光,枉费垂杨缕。
筝雁斜飞排锦柱,只伊不解将春去。
漫许心情黏地絮,容易飘飏,那不惊风雨。
倚遍阑干谁与语,思量有恨无人处。
这首《鹊踏枝(其六)》由清代词人王鹏运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景象中的花、流光、筝、杨柳、风絮以及倚栏独思的情境,展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
开篇“几见花飞能上树”,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花儿虽能随风飘扬,却难以真正“上树”,暗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接着“难系流光,枉费垂杨缕”进一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即使垂柳的细丝也难以挽留时间的脚步。
“筝雁斜飞排锦柱,只伊不解将春去”中,“筝雁”比喻筝弦上的音符,象征着音乐与艺术之美,而“将春去”的“伊”则暗指春天的离去,词人通过这一形象化的表达,抒发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漫许心情黏地絮,容易飘飏,那不惊风雨。”地絮本是轻盈飘扬,却在风雨中显得脆弱不堪,词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脆弱与对生活无常的忧虑。
最后,“倚遍阑干谁与语,思量有恨无人处。”词人独自倚靠栏杆,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愁绪与遗憾,似乎在寻找一个能够倾听自己心声的人,但最终发现,这种情感的倾诉只能在无人之处默默进行。
整首词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在面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时的复杂心情。
秋天闻好鸟,惊起出帘帷。
却念殊方月,能鸣已后时。
迁乔诚可早,出谷此何迟。
顾影惭无对,怀群空所思。
凄凉岁欲晚,萧索燕将辞。
留听未终曲,弥令心独悲。
高飞凭力致,巧啭任天姿。
返覆知而静,间关断若遗。
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
且长凌风翮,乘春自有期。
一夜阴风度,平明颢气交。
未知融结判,唯见混茫包。
路莫藏行迹,林难出树梢。
气应封兽穴,险必堕禽巢。
影密灯回照,声繁竹送敲。
玩宜苏让点,餐称蜜匀抄。
结冻防鱼跃,黏沙费马跑。
炉寒资爇荻,屋暖赖编茅。
远不分山叠,低宜失地坳。
阑干高百尺,新霁若为抛。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