壑里藏舟经几春,溪头何用叹迷津。
世人自爱风波险,岂是神仙不渡人。
壑里藏舟经几春,溪头何用叹迷津。
世人自爱风波险,岂是神仙不渡人。
此诗描绘了一幅奇特而富有哲理的画面,通过“壑里藏舟”与“溪头何用叹迷津”的对比,展现了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诗人以“世人自爱风波险,岂是神仙不渡人”为结句,巧妙地表达了对追求理想与面对困难态度的探讨。
“壑里藏舟经几春”,开篇即以“壑”这一自然景观为背景,隐喻人生的曲折与深邃。藏舟于壑,象征着在漫长的时间中,人们或选择隐匿、等待或是沉思,这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更蕴含了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暗示。几春的使用,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过程的漫长,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积累。
“溪头何用叹迷津”,转而以“溪头”作为视角,这里的“迷津”并非指实际的水域迷路,而是比喻人生旅途中的困惑与迷茫。诗人在此处提出疑问,似乎是在鼓励读者不应因眼前的困境而感到绝望,而是要勇敢面对,寻找出路。这种反问式的表达,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世人自爱风波险,岂是神仙不渡人”,最后两句揭示了主题的核心。诗人通过对比“世人”与“神仙”的态度,指出人们往往害怕面对生活中的艰难与挑战,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神仙”(这里可以理解为智慧、勇气或超脱者)会因此而放弃帮助他人。这句话既是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也是对积极面对困难、寻求突破的倡导。它鼓励人们即使在看似险恶的环境中,也应保持希望与勇气,相信总有人或方法能够引领自己度过难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传达了对人生道路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勇敢面对挑战、寻求智慧与力量的呼唤。
欲去还留每自怜,竟为吾子著先鞭。
孤忠尽见万言疏,十口同登一叶船。
屈法相全烦圣主,上书俱贬愧前贤。
南归定过西山下,细把行藏告墓阡。
瓶锡飞来方款曲,幡华迎去倏分离。
草眠毡睡身皆稳,刀割香涂佛岂知。
守土亲为大檀越,开山留下废砧基。
直须金碧千间了,却访溪庵亦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