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先王治用儒,拾身倾国事浮屠。
堪嗟饿病台城日,曾得空王救死无。
不法先王治用儒,拾身倾国事浮屠。
堪嗟饿病台城日,曾得空王救死无。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深刻揭示了梁武帝在宗教信仰上的偏执与荒谬。首句“不法先王治用儒”,直接点明了梁武帝在治理国家时,摒弃了传统的儒家治国之道,转而寻求其他途径,暗示其决策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
接着,“拾身倾国事浮屠”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梁武帝对佛教的狂热追求,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甚至自身安危,来满足对佛教的信仰。这里的“浮屠”指佛塔或和尚,暗含对佛教徒的崇拜和依赖,同时也隐喻了梁武帝在宗教事务上的过度投入,忽视了国家的实际需要。
“堪嗟饿病台城日,曾得空王救死无”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描述梁武帝晚年在台城(南京)因饥饿和疾病而痛苦不堪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讽刺。这里的“空王”既指佛教中的佛陀,也暗含对梁武帝在面对生死困境时,未能得到真正解脱的讽刺。整句话意在强调,尽管梁武帝极力推崇佛教,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佛教并未能给予他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可能加剧了他的苦难。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梁武帝个人命运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行为选择的深思和批判,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的独特见解。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