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戚氏》由清代诗人俞樾所作,描绘了一幅深夜读书时,被窗外的自然声响触动心灵的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开头“老欧阳。书斋宵读兴方长。”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一位年长的读书人在深夜独自沉浸在书海之中,心境悠然自得。接着,“忽听西南,有声萧瑟惹愁肠。”一句,通过突然的自然声响,触动了诗人的情感,引出了对自然界的关注与思考。
“推窗。夜茫茫。”诗人起身推开窗户,面对着茫茫夜色,进一步深入观察自然。接下来的几句“呼童出户更端详。童言皎洁星月,在天横亘有银潢。”描绘了诗人与童子一同外出,观察明亮的星空,仿佛银河横跨天际,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宇宙之美。
“四顾寥落,人声都寂,忽闻树内声藏。”诗人环顾四周,发现一片寂静,只有树木间传来隐约的声音,这声音似乎隐藏在树内,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探索的意味。
“竟奔腾骤至,风雨飘忽,金铁琤瑽。”随着声音的逐渐清晰,风雨交加,金属碰撞的声音响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壮阔的氛围。诗人不禁感叹,“公乃太息彷徨。”面对如此景象,他内心感慨万千,思绪万千。
“余识此矣,此气出金方。秋声也、律调夷则,乐合清商。”诗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声响,更是秋天特有的节奏与旋律,如同音乐一般和谐美妙。他将这种感受与音乐、战争等元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理解。
“俨戎行。一夜万骑,腾骧所至,凛冽非常。”诗人进一步将自然界的声响与军事行动相联系,描绘出一幅夜晚军队行进的壮观画面,强调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
“草兮绿缛,木也葱茏,到此都付凋伤。”随着季节的变化,草木开始凋零,诗人对此感到惋惜,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循环的感慨。
“草木无情物,人非草木,可不思量。”诗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应当思考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与之和谐共处。
“万事劳形不已,苦凭持智力逞雄强。”诗人对人类过度追求权力与智慧表示忧虑,认为这可能导致内心的疲惫与不安。
“试思有动于中,岂能自主,精气旋摇荡。”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内在情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人的情绪会受到外界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身的精神状态。
“早镜中、白发三千丈。非复是、当日容光。”诗人通过白发的增多,感叹岁月的流逝,与年轻时的容颜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念我生、谁贼谁戕。笑童儿、未解此悲凉。”诗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对那些未能理解生命深沉意义的孩童表示同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与释然。
“只闲庭内,虫吟唧唧,助我沾裳。”最后,诗人回到宁静的庭院,虫鸣声声,为他的思绪增添了更多情感色彩,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等多个层面的感悟,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