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义方训十字,衍而六百十六言。
一门翁季自师友,尽出学问之根源。
彼援遗书诫敦严,暨昶以义名沉浑。
争如此作旨哉味,足使闻者推而尊。
虽然责善友之义,仕教之忠古皆尔。
读其诗可知其人,非是父不生是子。
书绅我亦且服膺,过庭夫岂弗由礼。
触屏教谄势利徒,得不为之望风愧。
玉堂义方训十字,衍而六百十六言。
一门翁季自师友,尽出学问之根源。
彼援遗书诫敦严,暨昶以义名沉浑。
争如此作旨哉味,足使闻者推而尊。
虽然责善友之义,仕教之忠古皆尔。
读其诗可知其人,非是父不生是子。
书绅我亦且服膺,过庭夫岂弗由礼。
触屏教谄势利徒,得不为之望风愧。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为其兄长李曾伯所作的《曾玉堂训子十诗》后的跋(序言)。全诗通过对曾玉堂先生教育子女的方式和内容进行颂扬,展现了作者对兄弟间深厚情谊及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认同。
首句“玉堂义方训十字,衍而六百十六言。”点明了曾玉堂先生所写的教诲,从简洁的十个字扩充为丰富的六百十六言,体现了其深邃的学问和教育理念。
接下来的“一门翁季自师友,尽出学问之根源。”强调了曾玉堂先生作为家风传承者,不仅自己修身做学,更是家族学问的源头,彰显其在家族文化传递中的重要地位。
“彼援遗书诫敦严,暨昶以义名沉浑。”则描绘了曾玉堂先生如何从古籍中汲取智慧,并将这些教诲贯穿于严谨的品德教育之中,其学问之深厚如同其人格魅力一般令人敬佩。
“争如此作旨哉味,足使闻者推而尊。”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即曾玉堂先生的教诲和诗篇不仅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更能够让读者在品味中领悟其深邃之处,从而自然生出敬仰之情。
“虽然责善友之义,仕教之忠古皆尔。”则进一步肯定了曾玉堂先生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相契合,其对友人、子弟的期望和要求,以及其政治态度都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坚守。
“读其诗可知其人,非是父不生是子。”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对曾玉堂先生诗作的高度评价,认为通过阅读他的诗歌,可以全面了解到他的人格和学问,并由此推崇其不愧为一代宗师。
“书绅我亦且服膺,过庭夫岂弗由礼。”则表达了作者对曾玉堂先生教育理念的认同与敬仰之情,虽然自己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但仍然愿意向其学习,接受其教诲。
最后,“触屏教谄势利徒,得不为之望风愧。”则是诗人对比那些只注重表面的功名利禄之辈的批评,与曾玉堂先生相比,他们的行为与追求显得浅薄而可鄙。
总体来说,这首跋(序言)通过对曾玉堂先生教育理念和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家族学问传承的重视。
浮搓难渡,盼迢迢一水,依然天末。
一自秋来风浪稳,不信银河空阔。
调黛星前,持箫月底,曾把相思说。
夜阑清露,莫教吹上纤葛。
容易人去瑶台,幽欢辜负,依旧肠千结。
雨隔云疏频怅望,应是深盟虚设。
红藕香残,黄花寒到,节候惊离别。
寄声乌鹊桥成,休遣轻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