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顷琉瓈下赤日,旦日飙台排云出。
金宫银阙远杳冥,琼树瑶林近蒙密。
右拍洪崖左浮丘,况复绮疏可淹留。
未能作意驾仙骥,会须得兴汎虚舟。
十顷琉瓈下赤日,旦日飙台排云出。
金宫银阙远杳冥,琼树瑶林近蒙密。
右拍洪崖左浮丘,况复绮疏可淹留。
未能作意驾仙骥,会须得兴汎虚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仙境景象。开篇“十顷琉瓈下赤日”,以“十顷”形容水域之广,“琉瓈”比喻清澈如玉的水面,与“赤日”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清新的氛围。接着“旦日飙台排云出”,描述了在晨光中,风云变幻,仿佛有神力推动着云层,展现出自然界的磅礴力量。
“金宫银阙远杳冥,琼树瑶林近蒙密”两句,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形象,将仙境中的建筑与植物描绘得既华美又神秘,金碧辉煌的宫殿与遥远的朦胧景象相映成趣,而近处的琼树瑶林则显得更为生动和繁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右拍洪崖左浮丘,况复绮疏可淹留”进一步渲染了仙境的奇幻与自由,洪崖和浮丘作为神仙,代表着超脱凡尘的境界,而“绮疏可淹留”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未能作意驾仙骥,会须得兴汎虚舟”表达了诗人虽未能直接体验到仙界的奇妙,但内心仍充满期待与憧憬,渴望能够驾乘仙骥或泛舟于虚无之中,体验那种超越现实的自由与逍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神秘的仙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超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抚事意不适,掩书翻自疑。
皇穹降民德,圣言岂予欺。
云胡康庄道,蹶入千仞溪。
皮伤毛焉附,巢破卵则危。
同舟济江海,生死理共之。
宁当风波际,篙楫自纷披。
曲突见谓早,焦头竟何裨。
永念竦毛骨,中宵起呼衣。
展转竟达旦,欲言当语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