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此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作品,表现了诗人怀旧和对故乡深厚情感的抒发。开篇“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两句,以朐山之巅眺望东海,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胸襟壮阔的情怀。“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则流露出诗人想要跨越时空的愿望,但又被现实所限,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
接着,“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两句,用“黎母国”比喻自己的家乡,与“公乡”相比较,诗人通过这种平等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于故土深厚的情感和对所有人都能共享这一美好之地的希望。
在最后,“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两句中,“蚝浦黏山”形象生动,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相融合的情境。而“暑路亦飞霜”则通过鲜明的对比,传达了季节更迭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结尾处,“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两句,表明诗人所珍视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私欲的情感体验,而不是简单的个人抱怨。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道路曲折无常的坦然接受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体现了他超脱尘世、胸怀壮阔的人生态度。
背公死党客,朱家郭解伦。
布衣相雄长,闾里岂沉沦。
所至比敌国,所谋类鬼神。
空室生青草,半夜回朱轮。
走死地如骛,藏活士匪亲。
一诺成泰岱,千金化纤尘。
权可移卿相,貌不如中人。
犹闻侠骨香,千年事若新。
一卷金荃,抵多少、秋风红豆。
细领略、偷声减字,长吟短读。
铁拨铜琶君自唱,晓风残月吾还又。
共商量、小阁静焚香,闲消受。乌丝格,描来瘦。
蚕眠字,书来秀。悟无弦琴趣,筌蹄宁守。
愧我未工天上曲,向君聊乞花间奏。
待从今、珍重手循环,逾琼玖。
珊珊琐骨,似碧城仙侣。一笑相逢淡忘语。
镇拈花倚竹,翠袖生寒,空谷里、相见个侬幽绪。
兰釭低照影,赌酒评诗,便唱江南断肠句。
一样扫眉才,偏我清狂,要消受、玉人心许。
正漠漠、烟波五湖春,待买个红船,载卿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