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曾结短檠缘,埋没书蟫不记年。
左郁右邻窥奥藏,南浯北峄问奇镌。
更饶曼倩三冬学,未抵天龙一指禅。
丝尽茧成终有日,与公同作老蚕眠。
多生曾结短檠缘,埋没书蟫不记年。
左郁右邻窥奥藏,南浯北峄问奇镌。
更饶曼倩三冬学,未抵天龙一指禅。
丝尽茧成终有日,与公同作老蚕眠。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次韵寄川无竭并送所撰旃檀林记二首(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精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才华。
“多生曾结短檠缘,埋没书蟫不记年。” 这两句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事物更迭的感慨。这里的“短檠”指的是古代书籍的装帧,而“书蟫”则是书页上因年久而生的虫子。这两词巧妙地映射出诗人对于知识积累和传承的关注。
“左郁右邻窥奥藏,南浯北峄问奇镌。”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之间探求古今智慧的景象。其中,“左郁右邻”指的是书籍旁边或附近的位置,而“奥藏”则是深藏不露的宝贵知识;“南浯北峄”则可能是某处地名,借以表达诗人广泛求索的行为;最后,“奇镌”意指非凡的刻画或雕文,这里用来比喻难得一见的智慧结晶。这些词汇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探索精神的图景。
“更饶曼倩三冬学,未抵天龙一指禅。”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修炼和学习的执着与坚持。“曼倩”是《易经》中的一个词汇,意为变化无常,而这里用来形容学习之道广大且深奥;“三冬学”则指的是连续数年的刻苦攻读;“未抵天龙一指禅”则借助了佛教禅宗的一指禅(即直接以手指点化万法,示人直指真如的修行法门)来比喻诗人对最高境界的追求。
最后,“丝尽茧成终有日,与公同作老蚕眠。” 这两句通过织网的蜘蛛与时光流逝之间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和创造之间关系的感悟。这里“茧”是指蛛网,而“茧成”则意味着网络的完成;“终有日”预示着某种结果或成就的到来;“与公同作老蚕眠”则是一种对友情长存和共同岁月静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修炼和时光的深刻体悟,以及他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
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鸿豫。
哀哉丧乱世,枭鸾各腾翥。
逝者知几人,文举独不去。
天方斲汉室,岂计一郗虑。
昆虫正相齧,乃比蔺相如。
我知公所坐,大名难久住。
细德方险微,岂有容公处。
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
能诗李长吉,识字扬子云。
端能望此府,坐啸获两君。
逝将江湖去,浮我五石樽。
眷焉复少留,尚为世所醺。
或劝莫作诗,儿辈工织纹。
朱弦寄三叹,未害俗耳闻。
共寻两欧阳,伐薪照黄昏。
是家有甘井,汲多终不浑。
吾观二宋文,字字照缣素。
渊源皆有考,奇险或难句。
后来邈无继,嗣子其殆庶。
胡为尚流落,用舍真有数。
当时苟悦可,慎勿笑杕杜。
斲窗谁赴救,袖手良优裕。
山城辱吾继,缺短烦遮护。
昔年谬陈诗,无人聊瓦注。
于今赓绝唱,外重中已惧。
何当附家集,击壤追咸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