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庄严觉路通,门前止水喻真空。
楞伽早證三摩地,阿育新开七宝宫。
小果未须完有漏,大乘宁复问参同。
法幢微飐风初起,鹤立孤松独向东。
精舍庄严觉路通,门前止水喻真空。
楞伽早證三摩地,阿育新开七宝宫。
小果未须完有漏,大乘宁复问参同。
法幢微飐风初起,鹤立孤松独向东。
这首诗描绘了金粟寺的庄严景象与深邃的佛教哲理。首句“精舍庄严觉路通”,开篇即点出寺庙的庄严与清净,暗示着通往觉悟之路的光明与希望。接着,“门前止水喻真空”一句,以门前静止的水面象征内心的空寂与纯净,形象地表达了佛教中追求心灵净化的理念。
“楞伽早證三摩地,阿育新开七宝宫”两句,引用楞伽山和阿育王的故事,前者指修行者已证得禅定,后者则象征着佛教文化的繁荣与传播。这两句不仅展现了佛教修行的成就,也体现了对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视。
“小果未须完有漏,大乘宁复问参同”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因果律与修行层次。前半句意为不必急于完成所有世俗的烦恼与束缚,后半句则强调了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之义,无需再追问与他人是否达到相同的修行阶段。
最后,“法幢微飐风初起,鹤立孤松独向东”以自然景象作结,法幢轻轻摇动,仿佛是佛法的微光在初起的微风中闪烁;鹤立于孤松之上,独自向东,象征着修行者在寂静中追寻真理,向着内心的深处前进。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佛教哲学的融合,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对佛教智慧与内心平静的向往与追求。
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
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
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嵓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
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
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
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知君儒服贵,綵绣两相辉。
婉婉成名后,翩翩拥传归。
江深烟屿没,山暗雨云飞。
共待酬恩罢,相将去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