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
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
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嵓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
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
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
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
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
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嵓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
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
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
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此诗描绘了一位官员辞职回乡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开篇“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即设置了一个帝王颁布命令的宏大背景,将视角转移到一位嘉遁士,即诗中的主人公,他乘坐简陋的车辆前往山中。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表达了这位官员放弃了华丽的宫廷生活,选择了质朴而古朴的生活方式。随后,“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一句,则显示他曾在朝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为太子提供直言不讳的建议。
“嵓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透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长久向往,他的心灵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与山林中的鸟类共享天地。紧接着,“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则是他在某个时刻获得了皇帝的恩惠,觉得自己就像那被赋予神奇力量的池中之龙一般。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表达了诗人对返回家乡山中的强烈愿望,他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心迹。然而,“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则显示尽管他坚持己见,但皇帝的命令也给予了他一种尊崇。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描绘了诗人辞别宫廷,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归途的景象。随后,“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则是他回到了依傍白云之下的家园,并亲自种植了红色的桂树。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一句,则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他在竹林中的书房里,引来清凉的泉水,与和煦的月光和美丽的云霞共同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氛围。
最后,“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表达了诗人摆脱尘世羁绊,追随着远古时期的仙鹤,消逝在茫茫云海之中。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更是对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束缚的一种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归隐心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纯净、宁静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回归自然的心灵诉求。
既雨晴亦佳,适与赏心会。
初日照高林,幽泥化轻壒。
步屧随春风,始觉天宇大。
牵怀到空山,逍遥白云外。
青松夹路生,童童状车盖。
清川带华薄,阴壑生虚籁。
性达形迹忘,傲然脱冠带。
薄暮方来归,月光摇浅濑。
我观人生天地间,古今吁嗟行路难。
跻攀尺寸不可上,太行蜀道凋朱颜。
天台胜绝神仙录,遐方企仰倾心读。
跬步之间未暇登,多缘重耳而轻目。
胸量汪汪沧海窄,笔端旧有回天力。
莫年闲伴赤松游,兴来不负东山屐。
华顶万八千丈高,衡南泰北齐堪招。
凌风矫首欲飞举,收拾万象穷秋毫。
方广云中忽披觌,半千圣者皆相识。
妙法轰轰两涧宣,危磴蜒蜒一潭碧。
安得妙手李伯时,貌取牛背刘凝之。
猗欤樗散岩壑底,与世聿兀略不羁。
爱山只愁山可移,独许明月清风知。
兴公按图曾作赋,拂庵未到先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