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烽戍鼓。悲凉江岸淮浦。雾隐孤城,水荒沙聚。
人共语。尽向来胜处。谩怀古。问柳津花渡。
露桥夜月,吹箫人在何许。缭墙望篽。粉黛成黄土。
惟有江东注。都无虏。似旧时得否。
夕烽戍鼓。悲凉江岸淮浦。雾隐孤城,水荒沙聚。
人共语。尽向来胜处。谩怀古。问柳津花渡。
露桥夜月,吹箫人在何许。缭墙望篽。粉黛成黄土。
惟有江东注。都无虏。似旧时得否。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萧瑟与古迹的荒凉,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深深感慨。首句“夕烽戍鼓”即设定了一个边关暮色中警报连连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孤寂的氛围。“悲凉江岸淮浦”则是对景物的直接抒发,表达了一种由景生情的情感状态。接下来的“雾隐孤城,水荒沙聚”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凉之感,孤城被雾气所笼罩,让人不禁思索其中的历史沧桑。
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过去胜迹的怀念,“尽向来胜处。谩怀古。”这里的“谩”字表达了一种无奈与自嘲,似乎在暗示这些往昔的辉煌已经不再,而只能在心里默默追忆。此时诗人又开始询问自然界,“问柳津花渡”,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一种追寻和质疑。
“露桥夜月,吹箫人在何许”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宁静的画面,但这宁静中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哀愁。诗人的心情似乎随着夜色和箫声飘忽不定,而那吹箫之人又在何处,成为了诗人内心世界中的一个谜。
末尾两句“缭墙望篽。粉黛成黄土”则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受。缭墙即古城墙的意思,这里望着城墙而发出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力感。而“粉黛成黄土”更是直接点出了时间的无情与物质的腐朽。
最后,“惟有江东注。都无虏。似旧时得否”则是在问,是否如同往昔,江水依旧流淌,但那些旧日的情感和记忆,却已经不复存在。这一连串的问题,如同诗人内心的自我对话,是他对于历史、时间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
我辰建辛酉,肃皇岁庚戌。
初生手有文,清羸故多疾。
自脱尊慈腹,展转太母膝。
剪角书上口,过目了可帙。
家君有明教,太父能阴骘。
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
弱冠精华开,上路风云出。
留名佳丽城,希心游侠窟。
历落在世事,慷慨趋王术。
神州虽大局,数着亦可毕。
了此足高谢,别有烟霞质。
何悟星岁迟,去此春华疾。
陪畿非要津,奉常稍中秩。
几时六百石,吾生三十七。
壮心若流水,幽意似秋日。
兴至期上书,媒劳中阁笔。
常恐古人先,乃与今人匹。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