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烟出山阿,返照映红树。
微茫极有态,目尽鸿飞处。
迢递溪西钟,缭绕溪上路。
惟闻唤渡人,两岸争来去。
暝烟出山阿,返照映红树。
微茫极有态,目尽鸿飞处。
迢递溪西钟,缭绕溪上路。
惟闻唤渡人,两岸争来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中小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黄昏时刻山林间的独特氛围。
首句“暝烟出山阿”,描绘了暮色降临,山峰间升起轻柔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景象。接着,“返照映红树”一句,将夕阳的余晖与山林中的红树相映成趣,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这两句通过对比和色彩的运用,展现了黄昏时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微茫极有态,目尽鸿飞处”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意境。微弱的光线在远处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美感,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吸。同时,诗人将视线延伸至鸿雁飞翔的地方,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流转。
接下来,“迢递溪西钟,缭绕溪上路”两句,通过钟声和蜿蜒的道路,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宁静的氛围。钟声似乎穿越了山林,回荡在溪流之上,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禅意和深邃。
最后,“惟闻唤渡人,两岸争来去”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渡口的繁忙景象,人们在两岸之间穿梭,忙碌而有序。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体现了生活的节奏与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捕捉并呈现了山中小景的静谧之美,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和时间的流动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色彩、声音等元素,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美学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韵味。
忆昔赤壁张华筵,与君共醉长江边。
白鸟飞随金马客,苍苔坐啸赤墀贤。
岂知云雨欢不延,尊前红日堕山川。
予逐白云归楚泽,君随明月上青天。
天中谒圣人,献纳为近臣。
马迁石室羞前史,方朔金门见后身。
鹦鹉洲边忽分手,凤凰池上频回首。
但使同心各一方,何须对面衔杯酒。
俱称赋客异升沈,临风三复白头吟。
相如未逢杨得意,汉室谁当奏上林。
珑玲片石销沈久,空留数行题字。
镂雪词新,簪花格瘦,绿影浅分螺子。疏香阁里。
想几度摩挲,定劳纤指。
无限清愁,远山低锁一痕翠。
瑶台环佩去远,只云丝帖帖,暗记蚕纸。
蕉叶微凉,樱桃细雨,滴尽玉蟾清泪。
莲台證偈,早绮障全空,罢修眉史。
枫冷凋红,水天谈旧事。